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类型是一种思维
——由《美国队长2》引发的若干思考
来源单位:华策电影学院       发布时间:2014-04-25      

中国电影历经百余年,从最初尝试期的朦胧起步到民国电影的灿烂再到“十七年”、“样板戏”和“第五代”,起起落落、震荡前行。二十世纪末,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市场化浪潮进一步席卷中国,体现在电影领域就是政府开始重视和积极引导商业片的发展。中国电影发展轨迹重新与世界电影交合。提倡商业片已经成了主流电影业的共识。这样的背景,加之近期热映的美国类型片《美国队长2》引发观影小热潮,不禁引发我们对中国商业类型片的一些思考。

商业片等于类型片吗?

商业片虽不等同于类型片,但是目前看来院线商业电影找不到类型片之外的可能。《爸爸去哪》不过是一次偶然。类型片是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商人逐利的必然结果。很多人反对商业类型片,认为类型片会导致电影僵化,损害电影的艺术性。但是今天类型远不止是当初经典好莱坞的几大类型的简单复制或“近亲繁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类型”已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了一门学问——类型学。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科学体系都是建立在分解与类型化基础之上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今时代人们吃饭,会首先考虑吃中餐还是西餐,如果吃中餐,是吃京还是川菜?我们去超市购物,会到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商品。类型早就成了商品社会人们无法摆脱的思维。电影作为一种产业,自然也应符合这种思维。

类型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者的思维。同时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思维。当创作一部商业电影时,首先应该进行消费群体定位,进而选择特定类型。之后按照制作该类型影片的产业流程进行创作。职业电影人应该具备这种专业创作的思维和素养,而不是一味依靠“灵感”和“情绪”,毕竟商业电影和崇尚个人表达的艺术电影是两码事。医生不可能因为没有灵感就不看病,工匠也不可能情绪不佳就丧失生产能力。

《美国队长2》的类型是动作科幻片,锁定青少年观众。类型明确,定位清晰。同时充分抓住“美国队长”这一品牌形象,充分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加之好莱坞出色的特技水准,《美国队长2》是不可能赔钱的。

中国和好莱坞的差距在于特技水准吗?

倪震老师曾说过,中国的《狄仁杰》和好莱坞的《地心引力》的差距不止一个时代。确实,我们的特技制作水平早被好莱坞远远抛在脑后,但是特技水准的差距不过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差距是幻想片的类型思维在电影工作者和观众中的发展不够成熟。中国电影人缺乏极具未来感的创作思维,难以驾驭《美国队长2》和《地心引力》这种“高”“精”“尖”的科学幻想片。同时,由于电影审查和电影人培育观众意识不足等原因,幻想片(特别是科学幻想片)的类型意识在观众中普及不足。当好莱坞波澜壮阔的幻想片进入中国,观众对中国科幻片失去信心,资本自然也不会流向科幻片创作。短期内中国创作科幻片大制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令我们欣喜的是中国在魔幻片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尝试。《画皮》和《画皮Ⅱ》(特别是后者)在类型定位、品牌挖掘、工业流程上都比较成熟,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虽然《狄仁杰》特技水准较差、剧作一般,但是单就对魔幻片的定位和“狄仁杰”品牌形象的挖掘值得肯定。

类型片会枯竭吗?

类型是一种创作思维。类型思维可以促使影片生产规范化,保证电影的技术指标,防控风险,使电影的商业机制更加合理地运行。类型电影的确存在僵化、呆板的缺陷,传统好莱坞时代就出现了这一问题。但是类型可以不断衍生各种亚类型,类型之间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复合类型。比如《美国队长2》就很好地将科幻和动作结合在一起,衍生出更多新的可看元素。因此可以说类型片是可以无限创新的。类型片一个更大优势在于他的整个制作流程都十分技术化和标准化,这使得电影的制作可操作性变强,更适合传承。在类型化的前提下,甚至可以说成功可以“复制”。

中国电影商业化也有近二十年了,中国的电影市场需求迅速壮大,但我们的电影制作水平并没有跟上,竟然出现了“几部好莱坞大片卷走中国一半票房”的现象。很多观众对国产电影丧失信心,“非美国大片不看”。中国电影出现了困了,甚至可以说中国电影产业面临危机。在这个背景下,大力提倡商业类型片更是合情合理。《泰囧》制作水准中规中矩,文化品位也不高,却高居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可见标准类型片制作流程对于商业成功的巨大作用。我个人觉得不能过分苛求电影必须既好看又高雅。电影的文化品位的提升,是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和观众文化修养提升同步的,脱离社会现实谈电影的文化品味缺乏基础,毫无意义。相反我们当务之急是建立规范的电影市场秩序和规范产业流程,充分利用类型化思维,在更多的电影类型领域进行尝试。毕竟,没有尝试,就没有提升。

文章作者:申果 编辑者:谢薇娜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