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之道
——2014中法传播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之新媒体时代电视艺术创新发展分论坛侧记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02-28      

  2014年2月25日下午,“2014中法传播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之‘新媒体时代电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分论坛’”在第一实验楼205教工之家举办,教室内座无虚席。在此,电视艺术学院师生与来自法国土伦大学、勃艮第大学的教授嘉宾畅谈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之道。

  新媒体时代,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新闻传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对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的要求是一致的。来自法国土伦大学的高级讲师Jérôme Berthaut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就电视新闻的制作产生、记者采访的面对面、通过电视新闻如何影响底层百姓等作了阐述。他认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多来自精英阶层远离贫困,由此造成传播内容的想象化,实际报道的的新闻通常缺少鲜活的案例,而且因并没有深入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导致报道有失水准。他开出的“药方”是不同媒体形态的媒体应该依据各自的长处,互相融合,全方位报道,反映出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法国勃艮第大学的Laurent Colle教授探讨了数字技术进步与信息获取的关系。数字设备的使用,使受众和媒介关系发生改变。一方面受众从媒介获取信息不需要技巧,相对于从书上获取更加容易;但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同样也存在隐私被盗的情况,而且因为软件的免费获取使得秩序更加混乱。数字媒体更多地反映娱乐性的信息,而并非对社会信息的反思,使一些传播内容变得肤浅而不全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整体科学技术推进的。而电视艺术的产业要有所发展应有思想创新,内容生产比技术更加重要。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影响最为明显的当推影视艺术。电视艺术学院老师相继就媒体融合对影视艺术的影响作了探究。朱怡老师就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对“奥斯卡的形象变迁”作了阐述,她主要从形象构成和形象创新两方面进行阐释。她认为奥斯卡电影的形象塑造在新媒体时代及其带来的文化变革中,存在坚持和变通,这也正是其长久发展不灭的原因。袁立本老师以“个人空间对智能电视的影响”为题进行论述。他认为,智能电视虽然使人机交流更加便捷,却丧失了共同观赏的特性,减少了互动和交流。而普通电视具有的清晰性和共同观赏也比智能电视反应慢和点播资费问题更贴近大众。因此,袁立本老师也强调普通电视和智能电视的发展轨迹还存在许多的变数,这一课题在未来也更加有待深入研究。汪月波老师则以“大电影时代的影视音乐产业”进行阐述。她谈到,大电影时代数字音乐的传播方式则分为有线互联网传播和无线音乐两种。国内对数字音乐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而数字音乐的发展则以消费者为为准入点前进,这也留给我们空间去探索,去思考。

  电视艺术陈少波院长在论坛进行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新媒体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他提到三点:第一是要融合有道,电视艺术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与网络融合,完善自身。第二是内容为王,面对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的“现世”,电视艺术要以不变应万变,注重内容生产,好的内容有时比先进的技术更为重要。只有内容优秀,才能吸引观众。第三是创造新形态,例如智能电视的出现,促进了人机互动,看电视变成了“用电视”,这就是电视艺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应对之策。在未来,几乎所有传统媒体可能都会出现在手机上,“数屏合一”,那时电视媒体具有自身创新尤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快速发展,但数字媒体承载的多为娱乐性的内容,人文社科类明显缺失,对于这一点,陈院长也表示,在数字媒体中新闻和娱乐应当各占合适的比重,不能有所偏失。数字媒体的发展要涵盖一定量的基础信息,在发展中完善、丰富,才能使电视媒体生存好。

  论坛期间,中法师生相互分享看法,共商问题,氛围友好而热烈。论坛在中法师生合影中落下帷幕。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