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视角 > 新闻详情
半月谈客户端:梦为马 笔为绳——新华社记者与浙江传媒学院师生分享新闻人的泪水与欢笑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20      

原文地址:http://m.banyuetan.org/jy/detail/20210519/1000200033136041621392612461762831_1.html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5月18日电(记者齐琪)新锐青年,心系远方;以梦为马,以笔为绳。想知道媒体人的工作是怎样的?快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为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主流媒体的关注与了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新闻观,5月17日下午,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浙江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宣传部、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新华社进校园——新锐青年说浙江传媒学院专场”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新华社记者孔令杭、黄筱分别以《2019,香港报道小记》《做专业的“友好”媒体人》为题,向现场观众分享媒体人的从业心得。

新华社团委书记张舒宁,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陈永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浙江中心副主任张彩俐等出席活动。浙江传媒学院校党委研工部、团委、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老师以及百余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孔令杭是浙江传媒学院09届新闻专业毕业生,他以2019年亲身前往香港报道为切入点,向同学们还原事实真相,讲述了亲身报道的经历,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一名媒体人的职业素养。讲座过程中,他通过展示在报道中创作的一个又一个视频向同学们阐述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媒体作品?新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在谈及系列报道得到认可、记者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之时,他几度哽咽,现场师生也报以掌声回应,反响热烈。

黄筱从自身从事医卫、海洋领域报道经历出发,通过丰富的报道案例、一线的采访心得向同学们分享了如何做一名专业的“友好”媒体人,并提出跑线要实、善于积累;要做好“翻译官”;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权威发声;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温情瞬间四点建议。温暖的表达、理性的分析、生动的案例让在场学生受益匪浅,讲座最后,她以好记者要踏踏实实践行“四力”“三业”勉励每个未来的新闻人,在新媒体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主题分享后,在座同学围绕社会热点、就业择业、媒体发展、报道实训等话题与两位主讲人进行交流互动,场面十分热烈。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留言表示“深受启发”“收获颇丰”“希望以后多举办此类的活动”......

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今年整整90岁了!1955年毛主席曾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要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现如今,新华社在全国各省区市均设有分社,在境外设有18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全媒体新闻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8种文字,向世界发出声音。

此次“新华社进校园”系列活动还包括“邀你做主编”电子号外,“悦读新华,我当主播”报刊阅读活动、“出发去食堂——高校美食摄影等活动。

【浙江传媒学院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类高校,素有“北有中传、南有浙传”之美誉。学校创办于1978年, 2004年升格为浙江传媒学院。现有杭州下沙和桐乡乌镇两个校区,占地1305亩,总建筑面积57.7万平方米。学校涵盖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5大学科门类,有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一流学科,曾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浙江省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称号。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