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往届毕业生访谈及作品放映会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22-05-30      

5月27日上午,新闻与传播学院“成长在浙里”往届毕业生访谈及作品放映会在艺术楼小剧场举行。2017届广播电视学夏越峤、2018届广播电视学黄文轩、2020届新闻学韩巍、2021届广播电视学(飘萍)刘国秋接受现场访谈,现场同时播放了四位同学当年的毕业作品。

本次访谈和作品展映为浙江传媒学院2022艺稻艺术创想周活动的一部分,浙江传媒学院校教务处处长黄寒冰,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崔波,副院长李欣、李灵革出席此次活动。

“那些曾经的毕业生们,他们毕业了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过得还好吗?再回头看曾经的毕业作品,他们还满意吗?他们还在做新闻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主持人焦俊波访谈了2018届广播电视学的黄文轩,他是纪录片《寻鳞》的创作者,毕业后在香港浸会大学读导演系研究生。

纪录片《寻鳞》讲述了野生动物保护人士宁智杰与贩卖穿山甲的违法行为抗争的故事。黄文轩坦言:“没想到拍摄过程会这么坎坷。”本想一见面就拍摄,结果嫌疑人改了日期,行动日期推迟。十块钱一天的宾馆,黄文轩就和纪录片的主人公同吃同住,一个多星期。垃圾桶里捡个瓶子,装满水摇一摇,洗干净了就能装水喝,在日常相处里,他记录下了主人公这样的瞬间。访谈中,黄文轩反思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他认为当时的创作仍有缺憾之处在于未能将更多日常的镜头剪辑进去,而这些日常的镜头、交流往往能让人物更立体。

第二位接受访谈的是2021届广播电视学(飘萍)的刘国秋,现在是杭州文广集团FM89杭州之声的记者。他的作品《红村故事》讲述了浙江省云和县安溪畲族乡黄家地村党组织为村民排忧解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刘国秋表示,由于受访的柳恒章爷爷年纪已经很大,身体抱恙,不方便进行补充采访,导致了细节缺乏、素材不足的问题。稳妥起见,他最后还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通过走入当时的场景,挖掘大量的细节,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他说:“毕业了就是想一定要做个留下什么的东西,展现真实的最能打动人。”

第三位接受访谈的是2017届广播电视学的夏越嶠,他毕业后曾在湖州广电传媒集团工作,后辞职到重庆从事网络新媒体工作。

夏越嶠的作品《被淹没的房子》模仿央视《新闻调查》的节目架构,讲述了三峡移民安置房屋的质量问题,呈现了移民维权遭遇到的困难。提及当时为何选择了这个报道题材,夏越嶠表示自己一直都关注三峡移民的问题,后来刚好得知有亲戚这些年都在维权,他就选择了这个主题。但现在回看,这部作品最大的不足在于信源失衡,对于背景信息、纵向挖掘缺乏相关部门以及第三方的佐证。夏越嶠认为,新闻调查和舆论监督有非常大的能量,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有机会,你还愿意回到传统媒体工作吗?”焦俊波问道,“我愿意,我相信新闻有能让社会变得更好的能力。”夏越嶠这么说道。

最后一位接受访谈的是2020届新闻学的韩巍,毕业后,他选择了自主创业。他的作品《务工》讲述了自己的父母务工导致儿女、老人缺少陪伴的故事,反映了自己的妹妹渴求父母陪伴的心声。作品表达出无奈的张力来自于小时候经历的投射,有时无力感迸发,会埋怨父母的爱与陪伴的缺失。但长大就会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间做出那样的决定。

对于新闻专业,韩巍有着自己的理解:新闻追求客观与真实的理念对他做纪录片有莫大的影响。感觉自己生下来仿佛就是做纪录片的人。

韩巍的作品《务工》让观影者大为感动,不少同学在现场流下眼泪。访谈会接近12点,仍有不少观众的提问,大家就“纪录片导演的共情问题”、“纪录片中的采访技巧”、“如何找到主题”等展开探讨。

观看本次访谈和展映的2020级飘萍班田嘉艺说,本次放映会开拓了她做毕业作品的思路,让她感受到了真挚的情感,她能够在学长学姐们的作品当中收获自己的成长,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要脚踏实地、用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故事,用自己的笔写出来,去完成一个新闻学子应该完成的使命,也就是对真实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开场时播放的接近4分钟的预告片内容全部由16级的毕业作品混剪而成。策划这次活动的焦俊波说:“我给剪预告片的同学说,16级毕业那一年(2020)因为疫情,没有拍毕业照,没有线下答辩,没有毕业聚餐。因而,我想用这个预告片弥补那份缺失的仪式感,我也想告诉16级的同学们,学院记着他们,我们记着他们。”

成长不只是专业上的成长,还有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认知的成长。这次访谈焦俊波老师没有事先给他们问题的提纲,他也不知道同学们会回答我什么,但他相信学生们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情感必然会带来同频共振。感谢16级的同学们,也希望更多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