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要闻 > 新闻详情
我校举办中国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来源单位:宣传部(统战部)       发布时间:2022-11-07      

11月5-6日,中国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戏曲学会、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课题组承办。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赵晓刚,浙江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丽泓和我校党委书记杨立平,副校长姚争出席,多所国内高校、戏曲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此次研讨会,“老中青”三代学者汇聚一堂,作家、艺术家、研究者、评论者共同交流,是是线上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历史剧全国性专题研讨会,线上线下共300多人参加会议,60多位专家学者剧作家交流发言。

杨立平致欢迎辞。她表示,此次在运河之畔召开历史剧研讨会很有象征意义。运河千年流淌、川流不息,也寓示着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文脉永流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史修志的传统,历史题材历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创作来源。无论是戏曲话剧还是影视剧中,都有大量的历史剧,《长生殿》《桃花扇》等戏曲历史剧早已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近70年来,在戏曲创作“三并举”的政策指引下,更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历史剧对于表现民族光荣历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中国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很有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是戏曲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响应。

她表示,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类高校,学校涵盖艺术学、文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个学科门类,有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一流学科,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她强调,学校正在深入实施“两高两强”首位战略,锚定申博和更名大学的目标,着力打造卓越名校、传媒名镇、艺术名片,全面开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新征程。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有学界、业界专家传经送宝、贡献智慧,将对我校戏剧影视学科建设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和传播作用。

明文军在线上致辞中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对历史剧的创作方向和实践路径发挥具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未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期待这次中国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能够着眼于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着眼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眼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通过理论建构、学术引导和价值引领,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助力中国戏曲历史剧创作,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在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过程中,接受历史的检验,为人民、为时代、为民族留下艺术经典。

王馗在线上致辞中表示,历史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类型,有着悠久的创作实践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中国戏曲学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立场,致力于总结中国戏曲艺术的经验规律,探索中国戏曲发展道路,推进中国戏曲有序传承,引领中国戏曲良性发展。此次研讨会也是这一学术立场的体现,我们应该以更加充分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聚焦历史剧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命题,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艺术实践和学术理论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加有效地推动历史剧历史题材创作,开创中国戏曲发展的新局面。

赵晓刚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并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他指出,戏曲历史剧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手段,戏曲历史剧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戏曲历史剧研究既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文化价值。他强调,浙江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戏曲大省,越剧和婺剧等剧种已然成为浙江的文化名片。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与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合作,共同建设浙江戏剧研究中心,将会深化浙江的戏剧研究,促进浙江戏剧更好地发展。

开幕式由姚争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研讨会共分四场大会学术报告和八场分论坛。

参与人员线上合影

大会报告分别由温州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俞为民,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伏涤修,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执行主编夏波,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主编、科研处处长吴新苗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顾问王安奎作题为《历史剧创作的想象和虚构》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历史剧作家的本事在于想象和虚构,没有大胆的想象和虚构,就不会产生好的历史剧,历史剧评论要和历史研究相区别。

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作题为《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史与戏与诗简言》的主题报告,强调历史剧创作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寻求“真、善、美”的高度融合。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学会顾问周育德作题为《斟酌虚与实——漫谈历史剧创作》的主题报告,表示准确把握“虚”和“实”是历史剧创作的要义。

著名剧作家、福建省文联顾问、原副主席郑怀兴作题为《戏曲历史剧创作40年之回顾》的主题报告,以“十年磨一剑”“柳暗花明又一村”“闲抛闲掷野藤中”三句诗词总结了自身投入历史剧创作的心路历程。

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作题为《历史剧创作与研究需要新的历史剧观》的主题报告,表示创作历史剧时他不是旁观者而是当事人,是创作者也是思考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剧创作和接受观念也必须相应变化。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作题为《历史剧的概念建构与迷思》的主题报告。他对“历史剧”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变迁进行评价,讨论历史剧评论与研究史中存在的争议,鼓励各位艺术创作者摆脱话语牢笼桎梏,立足戏剧本身逻辑,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优秀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华艺术论丛》主编朱恒夫作题为《京剧 <檀渊之盟> 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中的典范意义》的主题报告,表示该剧不仅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还能给今日历史剧和战争题材的剧目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国际戏剧评论家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刘明厚作题为《在大历史观维度下去把握时代脉搏——从大型历史京剧 <班超> 说起》的主题报告,强调历史剧有必要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追忆,表达历史和家国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副会长杜桂萍作题为《清代文学创作的“明代”想象》的主题报告,通过“‘明代’回望与反思中的文学话题”“史书修撰与‘明代’文学想象的展开”“否定与眷怀中的‘明代’书写策略”三部分,多层面探讨清代文学创作中对明代文学作品的继承与批判。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表演系主任兼导演系主任王绍军作题为《由豫剧 <郾城大捷> 谈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形式》的主题报告,从豫剧《郾城大捷》对历史剧创作形式予以分析,提出“从传统剧目中汲取艺术精华”“突出剧种自身的艺术特色”“在历史史实中结构剧情提升立意”“在传统表演技法上衍生符合时代审美的表现形式”的观点。

来自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的俞为民、胡志毅、张大新、董上德、高益荣、吴新苗、赵建新、赓续华、赵伟明、何玉人、孙书磊等人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罗怀臻、朱恒夫等人主持分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剧作家围绕历史剧创作理论、古代历史剧、新编历史剧、历史剧创作思潮、历史剧作家论剧目论、历史剧舞台艺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伏涤修作会议总结,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项目进展和成果情况。项目自立项以来,已经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40多篇,近20篇为CSSCI期刊,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近10篇次,项目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

闭幕式由王馗主持,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处副处长柯凡在闭幕式上致辞。

柯凡致辞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深化历史剧研究、推动戏曲历史剧创作更好地向前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