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特立独行的艺术工匠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3-11-12      

  她的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曾经引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异数风潮。她的口述实录《“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首次以非虚构文学样式出现并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她以“第一个骑自行车旅行中国大运河的女作家”的身份入选英国名人录。她的印象派作品《在路上》入选“世界作家冒险旅行书”。她就是我国知名作家、导演张辛欣,一位自称为“异”术家的艺术工匠。
这次,张辛欣带着她自画自写自说的“儿童图书”《拍花子和俏女孩》来到我校图书馆报告厅,对话作家袁敏,分享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落在底层,找不着北”
早年的张辛欣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从极度渴望上学意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到发表在当时被认为是“反共反人民”的存在主义作品而被要求写“检讨”,再到因拒绝认错而不被收留做研究生,最后被迫在外流浪一年。在此期间,她当过兵,下过乡,经历过“落在底层,找不着北”的日子。在新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无论生命的轨迹如何曲折,张辛欣都可以从容淡定:“人生的不幸,其实都给了我们其他的机会,名声真的不算什么。”


每个人都可以出名5分钟
  1988年,张辛欣开始了留美生活。也正是那一年,她开始蜚声文坛,她的作品惊艳了整个中华大地。然而正值人生的“巅峰时期”,她选择了离开。“想用一个平常心态看看世界是怎样”是张辛欣开始异国生活的初衷。在美国,张辛欣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努力学习和写作,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每个人都可以出名5分钟,尤其是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张辛欣告诉我们。


“流亡者”归来
说起出走20多年后的王者归来,自称为“流亡者”的张辛欣强调的最多的是“回馈”。“人总是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知道,做每一行都不容易。”而这次之所以带着她的新书再次走近公众视野中,她坦言也是为了报答从未谋面的读者。
在明知道全世界的书业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甚至濒临崩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选择纸质媒介在中国出版《拍花子和俏女孩》。张辛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不是在卖文化,看文化。纸质媒介能更好地传递一代人的怀旧。”不过,在此之前张辛欣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多媒体的市场前景,从“零”做起将绘本推出了数码版,她因此自称为“数码界的DIY专家”。
从喜好另类文字的情感表达,到用绘本传递怀旧,张辛欣直言21世纪是一个视觉时代,绘本给了她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和夸张。从未学过画画的她,曾在工作室画到耳聋、眼失明、脊椎瘫痪,她告诫我们:“把脚放下,把心放平,老老实实地做事,学会脚踏实地,一辈子都会受用。”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