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第六届中国(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05-11      

       说起“高峰论坛”,大家脑海中呈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呢?大概是西装革履,身着职业套装的领导、教授、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在台上侃侃而谈、介绍经验、进行智慧的交锋。但是在5月7日至8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中,会议除邀请传媒界、教育界的领导、教授、专家学者外,还邀请了中小学及少年宫培训中心的校长及一线教师工作者,这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性的创举。他们在论坛中一同分享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进行成果展示以及阐述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反思。

研究对象扩大化

       之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大多瞄准年龄较大、学识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研究如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低龄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度不足。此次邀请中小学及少年宫校长、老师后让我们看到了媒介素养教育更广阔的空间。

       在论坛中,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李月莲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张洁博士带领的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温建新、马万颖、徐静、王颖、王鹏飞、广州少年宫张海波老师和杨晓红老师、成都市金牛区丘小云副主任带领的李瑾老师、赵宇娟老师、吉庆老师、李琳老师、王毅老师、吴倩老师、袁野老师和廖宏老师都提出了对00后,甚至是10后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低龄化,对象更加广泛。

不能用昨天的经验教育现在的儿童

       时代在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00后、10后处在互联网、新科技、新媒介互相交融又极具变动的时代。他们与我们生而不同,如张海波老师所说,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是真正的“滑一代”、“秀一代”、“搜一代”、“游一代”、“微一代”,他们将会是“苹果世代”。他们对新科技的敏感度超乎我们的想像,一些大人甚至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正如李月莲博士所说,在农业社会,是父母教孩子,在工业社会,是孩子教父母。所以,成长经历的不同,也意味着教育方式要随时代变化。

       互联网、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早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论坛的老师们认为,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将其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在好玩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现代教育。

别把自己的脑袋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新人类,孩子们总是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无时无刻地接受外界或真或假的信息。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由于他们辨别能力不高,对传播媒介的运作过程不了解,把别人的话、别人的思想不加辨别的当成自己行为处世的宗旨原则,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李月莲博士提出:我们的社会即将过渡至知识社会,儿童是未来的知识工作者。因此,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在这方面,论坛中的广东省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广州市少年宫、金牛实验中学、成都20中花照学校、成都第二十中学、沙河源小学、石笋街小学和人北实验小学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前端。

他们通过努力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并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团队合作,共同打造利于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环境。他们将媒介素养课程搬到课堂体系,利用多媒体高新技术授课,建立“智慧教室”,建立虚拟演播室、教学生微信公众号、微博的运营方式,教他们摄影、摄像、抠绿、教他们如何成为小记者,甚至提出“多多媒体”的概念……通过这些方式,使他们真正获得当代媒介素养,从而使他们学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新的挑战与新的思考

       李月莲博士提出:科技发展衍生一系列挑战。1、时间问题,现在的儿童花太多的时间在网络上。2、信息泛滥,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3、信息陷阱,信息诈骗屡见不鲜。4、价值判断,李月莲博士尤其指出现在儿童取“赞”行为和与之出现的自我陶醉、为别人而活的儿童生活态度,以及“谷歌化”(内地的百度化),对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5、传播权的误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论坛中的专家学者与老师也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新的思考。张海波老师指出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其中有“大人失控”的原因,大部分家长没有在社交媒体成为孩子的“好友”、家长没有做好引导保护、没有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卢峰博士还提出了《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家庭也成为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重要阵地。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通过此次创新性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也将更加重视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推动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让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具有更高的媒介素养。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