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新闻详情
纪录片《让蜂飞》创作研讨会举行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2-11-24      

近日,纪录片《让蜂飞》创作研讨会在我校杭州钱塘校区召开,影片由电视艺术学院潘志琪副教授执导,电视艺术学院教师徐晶晶、唐本达,华策电影学院教师平凯磊等共同参与制作。项目曾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第二批),获得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创作基金、杭州市文联文化精品扶持,并在2020年东京提案会上获得NHK制作扶持资金。目前已完成日文版,由日本NHK BS1国际频道和NHk国内频道播出。项目的海外合制方IF/Then也于今年11月16日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市场单元组织了项目样片的产业放映与会议。

校长徐小洲,浙江省纪录片协会秘书长严卫平,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著名电影导演徐小明,奥斯卡纪录片选片委员陈玲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晓玥,著名纪录片导演许继锋,著名纪录片导演夏燕平,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科研创作处处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让蜂飞》主创团队等校内外嘉宾应邀出席研讨会。

徐小洲在致辞中对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影视作品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形式,具有深远意义。他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让蜂飞》所蕴含的“影以载道”功能,高度评价了电影所承载的生态文明思想与人文关怀理念。他对以潘志琪老师为代表的创作成员在纪录片影像中所呈现的创作才华与创作热情表示肯定,期待主创人员克服困难、再接再厉,持续为浙江省纪录片贡献文化精片。

严卫平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让蜂飞》的艺术价值,认为其是专业性、真实性、人文性的融合。他结合浙江省纪录片创作的现状,介绍了当下浙江省内的三股纪录片创作力量:以浙江广电集团为主的电视台、社会企业公司、省内高校领域。而在高校领域,浙江传媒学院近些年在纪录片创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学校在梁碧波老师带领下,涌现出潘志琪、余源伟、张拓、梁世庆、秦丽娜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在纪录片创作和研究上屡传佳音,这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光荣,也是浙江省纪录片行业的骄傲。

潘志琪向在场的各位嘉宾讲述了《让蜂飞》作品创作的大致过程,介绍了创作中所秉持的核心理念。他表示,选题从2020年开始调研,目前完成的还仅是这个选题的电视版,《让蜂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与挑战的故事,希望影片能带领观众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季节变幻中领略养蜂人的真实生活。

展映仪式结束后,现场嘉宾来到研讨会主会场。在倪祥保主持下,各校内外嘉宾针对纪录片拍摄的创新要点、影像风格、叙事策略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许继锋高度认同《让蜂飞》在整体结构与叙事策略上的处理方法。影片以人物心灵的境遇与情绪的内在脉搏,推动人物情感在场景变换的轨迹中流动。他认为,该片使用了公路片的叙事框架,巧妙处理了情绪的显隐问题,从而克服了部分公路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容易散落、漂浮的缺点。

夏燕平从“媒体纪录片”的选题制作视角出发,认为这部作品在满足观众对养蜂人职业猎奇心的同时,更让人了解中国底层人的心灵禀赋。很多中国人都生活在类似于养蜂人的“小屋”里,他们在有限的生活框架中的挣扎与追求,体现了色彩鲜明的人文图景。在人物现实的取舍与进退中,中国劳动人民坚韧朴实的精神世界一览无遗,并探讨了在现代文明的快速演进中传统小农生活的延续问题。

严卫平从纪录片《让蜂飞》呈现出的现场质感以及拍摄者与被摄者关系方面,对创作者深入事情现场、深入人物生活的创作方法表示推崇与赞赏,并认为这也是浙江高校纪录片创作者与媒体纪录片人相比较,比较突出的创作美学与观点。

徐小明指出,在这部作品中,“采蜂”是影片的外部动作,更打动人心的是人物内心转变过程。他认为纪录片拍摄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洗涤的过程,一方面拍摄人物在常年跟拍镜头下成长,另一方面创作者也在观察中追寻、反思、历练。他寄望于项目电影版能坚持导演本人的美学特长,做成一部史诗性的诗意作品。

陈玲珍表示创作者需要考虑在众多“养蜂人”题材中如何《让蜂飞》能够脱颖而出,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能带着观众去往中国各地,这与《蜂蜜之地》不同,影片既能让观众看到养蜂人追花取蜜时一路的美丽风光,同时导演也尝试用“中国人的方式”讲述底层伦理与家庭的故事,小龙一家人的生存状态能深刻揭示其背后凸显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

张晓玥从影片片名的意象化出发,认为“让蜂飞”即是蜜蜂的意向,也是片中人物生活状态的意向化表达。影片秉持着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与创作气韵,全片在叙事上的节制和独白富有匠心,具有引人入胜的作者电影的特征。全片既展现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又不失人文关怀与温度。同时也从叙事的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与蜜蜂之外,更多触及蜜蜂本身这一维度的可能性。

范志忠从影像本体入手,对《让蜂飞》的叙事方法与表现形态进行了独到评价。他认为,潘志琪导演的《二十四号大街》是通过一个固定的空间去呈现人的思考,而《让蜂飞》的影像空间,则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不变的依然是对人的关注,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法,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具有流动性、散文式的影像触觉。同时也从BBC动物纪录片的视角,提议将来的电影版,在叙事方面可以考虑加强蜜蜂与人的世界的关联,尝试呈现蜜蜂世界的特别景观。

倪祥保对创作团队扎根基层,实地调研、认真创作的精神致以崇高敬意,他认为《让蜂飞》是一部既反映底层社会生活,又能传递阳光向上价值观的温暖现实主义力作。他称赞声音团队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和氛围的营造,为影片整体叙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让蜂飞》创作的成功,是我校纪录片创作发展指导思想正确性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把握好作品人文本色和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让蜂飞》展现的是一个曾被互联网浪漫化的职业,一部画面因“自然的介入”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作品,却依然流动着淡淡的愁绪与沉思。蜜蜂在镜头前飞舞、人在公路上游荡,这种对自然、生命微观真切的体察,对社会、生存隐匿的反思,体现了导演纯熟的作者性底色与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近年来,我校形成了以梁碧波、潘志琪、余源伟、秦丽娜、梁世庆、张拓等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创作队伍,推出了众多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我校纪录片创作与纪录片教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又体现了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