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新闻详情
把脉传媒高教现状 培养卓越传媒人才
——“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2013-10-17      

1016上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的“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暨卓越传媒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我校下沙校区举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事司副巡视员李绍新、省教育厅副巡视员丁天乐,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高晓虹及大部分委员,校党委书记奚建华、校长彭少健,党委副书记王文科,副校长王渊明、项仲平等出席,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70余所高校、出版机构,从事新闻传播与传媒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奚建华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建校35年来建设发展情况,并指出,这次高峰论坛是在传媒及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对高等传媒教育的现状及其未来的一次全面思考、总结与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我校已有办学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群英荟萃”的探索与把脉。

高晓虹在致辞中说,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齐聚传媒学院,是全国400多所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的代表,肩负着使命、责任和引领发展的任务,有责任制订好标准,提出当前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共同建设好这个学科;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要建设好一支融合型的教学与研究队伍,构建融合教育的全新体系,培养跨学科的视野、跨学科的思维和跨学科的人才。

李绍新在讲话中强调,通过这次高峰论坛,共同探讨国际视野下我国传媒高等教育发展,共同研究新时期卓越传媒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它将传递境内外传媒教育的先进经验,更好地认识新时期我国高等传媒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特征,探索新时期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路径,对于不断提升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更好地服务我国传媒事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会上,英国拉夫堡大学文化与经济学教授格雷厄姆·默多克,美国堂纳德•W•雷诺玆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主任郭中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全国新闻学会副会长强月新4位专家作了主题演讲。

格雷厄姆·默多克在演讲中说,我们正在见证世界历史上传播组织最深刻的变化之一。数字化有可能破坏社会和文化生活各方面现有的模式,互联网并不是大家都参与的媒体,在网上有许多像“墙”一样建立的空间,是隔离的空间;在数字世界中间,很多人被“墙”隔离,在未来,谁为这些人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消费主义盛行,公民性降低,传统思维方式被推到了边缘,思考越来越变得个人化,不是集体化,没有责任感,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化的解决方案。在市场化时代,我们要维持商业媒体与公共媒体的平衡,要保留不排斥他人的公共媒体。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接受新媒体的挑战,使得知识在新媒体中有效共存。

孙志刚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了新媒体对当今社会各个层面的冲击,引导大家思考新闻学院应该培养怎样的新闻人才,新闻业未来应该是怎样的?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课题,加强新闻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引入新媒体的理念和实践,要拥抱、鼓励和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尊重调研。

郭中实在演讲中谈到了新闻教育的三个困境,即教师结构分裂、话语的分裂和新闻创业人员心态上的分裂;强月新则着重阐述了制度化推进实验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理念、做法及经验。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校长论坛”,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台湾世新大学校长赖鼎铭、暨南大学副校长林如鹏、山西传媒学院院长郝本廉、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谢晓晶、吉林动画学院副院长刘欣、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中国校方代表Jessie Ma、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彭少健分别围绕“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新时期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作了精彩演讲。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传媒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与建议。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