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法则:“内心热闹——把握机遇”
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一切热闹非凡。此词的场景却是用以衬托灯火阑珊处“那人”内心的寂寞孤独。
而卢永明却是这样一个人,置身热闹之中,内心同样热闹。
他爱新闻,不离不弃。他爱母校,是浙传福建校友会秘书长。他爱家庭,生活和美。他内心里有很多希望。
内心热闹,才能够把机遇牢牢抓住。
鱼龙舞里的热闹,听他说——那段江湖情。
职场人物:
姓名:卢永明
专业: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播音
毕业时间:1994年
出生年月:1973年11月
兴趣:书法,乒乓球
星座:天蝎座
籍贯:浙江温岭
性格:憨厚,踏实,执著,冷静
座右铭:勤能补拙
最欣赏的:老一代的扎实和新一代的敏锐
中共党员的卢永明,先后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新闻系播音专业、中国新闻学院新闻系、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94年参加新闻工作,主任记者(副高)职称,现任福州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福州广播电视集团团委书记,同时是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个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州市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2003年起,卢永明同志担任《新闻110》栏目制片人,该节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府放心、百姓满意的电视新闻栏目。2007年11月,他带领的《新闻110》栏目组被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受到中央领导的表彰。五年来,《新闻110》栏目组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城市台十佳栏目、福建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蝉联第一、二、三届福建新闻名专栏、福建省电视新闻奖优秀栏目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和大奖。《新闻110》栏目组成为全省新闻系统第一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青年文明号殊荣的单位,在全省新闻界树起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的标杆。5年多来,卢永明同志共有7篇作品获福建省政府奖一等奖以上荣誉。

“有事就找《新闻110》”,这已成为福州市民形成的共识,网上也好生活也是。在许多看过卢永明节目的人眼中,他便是冲锋在最前线的突击手。
约好的采访有两个月了,记者没有摆脱过紧张,这和他的职务和经历有关。记者甚至想过在采访现场会慌乱到不成样子,把准备好的问题一字不漏背下来不失为上策,但怎么也觉得去采访他是班门弄斧。
然而,一个电话就让所有忧虑烟消云散。
8月15日晚,记者刚到福州,瓢泼大雨,衣裳和行李湿透。和女伴在附近随便找了个便宜的宾馆住下,已近十点。发个短信给卢永明约好时间。卢永明立马拨号过来,问住哪有没什么困难,当即表示要过来看我们。电话里他温柔的声音,让人感觉到热情在燃烧,所有的担忧、沮丧和不快都抛之脑后。
采访约在第二天即周日下午。整个福州电视中心大楼空空是也。一进办公室,卢永明正伏案桌前,在查收和修改稿件。他说每天都有节目要做。进门时,注意到桌上显眼的位置摆着一个相框,相片上两个相貌一样都咧着嘴的可爱小孩,看起来也就几个月大。记者想,这应该是图片软件处理过的照片吧,是同一个小孩。
他会告诉你吗?
“毕业那时候想过留在北京,杭州,但我又觉得不适合,我不擅长竞争,也不喜欢竞争。福州,不大的城市,生活很好。”
这是一个作风务实、表情慧黠、性格直率、待人真诚的男人。
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后来的餐桌、车上,他谈得最多的是生活、家庭。关于工作、荣誉,一般人他是“不会告诉你的”。
他说,家庭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真的最为重要。
卢永明从小就拥有一个和美的家庭,父母关系十分融洽。父亲是小学老师。“父母很宽容,从小对我就自由民主。”善良的父母教导卢永明做人正直,“宁可别人负我,不可我负别人”。卢永明属牛,天蝎座,这样的属相星座注定了他憨厚踏实执著冷静的性格。“我其实很笨的。”卢永明说自己笨鸟先飞,信奉“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喜欢书法的他曾经写了幅“勤能补拙”的字挂在办公室中每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他现是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谈起小时候的记忆,他毫不掩饰,“说真的,我对小时候没记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只觉得自己幼稚。”卢永明记得最清楚的事,就是上学第一天,背了个书包,领了个文具盒和几本书,那时候特别幼稚,单纯,但是开心。
从毕业开始到几年前,卢永明全身心投入工作。同事个个结婚生子了,他才恍然,是该将重心转移到家庭了。妻子是单位的会计。同事的孩子都十几岁了,自己的孩子才刚出生,但卢永明特别骄傲的是,他拥有了两个宝贝——双胞胎。“孩子现在一周六大。谁抱都不行,非我不可。出门进门,两个宝贝还抢着帮我递衣服。”卢永明说起他的家庭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这才意识到了自己刚进门时对照片产生的误解。
他说,未来的希望就是,工作好好干,女儿好好带。
眼前的卢永明正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
听一个人说故事,你可以了解他的心事,可以发现别人所不熟知的特点。
走进新闻的门?
卢永明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那时的浙江传媒还是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一提到学校,他的眼睛就闪烁,“武安老师,董传亮老师,林宏老师,张群妹老师……他们还好吗?”学校老师对卢永明的关心一直都是默默的,但卢永明是一个有灵性的人,他心里都明白。
他回忆起食堂的红烧大排,还问记者现在学校是不是还有,学生是否还是自备碗筷。记者回答他,现在都用桌盘了。“我们大学啊,一碗装满鸡块大排的汤,就觉得生活非常好了。”工作后的卢永明却再也吃不到学校里那样的大排了。
记者突然怀疑卢永明所谓的“记忆不好”。
卢永明考浙江传媒学院考了两年。当时他非常偶然地从广播电视报上看到招生,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下就去考了。第一年并未考上,但卢永明没有灰心,因为他进入了考试的最后环节录音录像,“七八百个人考,才通过五十多个人。说明我还是很有希望的。”第二年,卢永明又报考了浙江传媒学院,如愿顺利考上。
当年的播音专业学习很系统,“播音,摄像,新闻写作和采访,啥都学。”浙江传媒学院给了卢永明一块敲门砖,“没有浙广,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做新闻工作,完全进不了这门!真的,没有母校就没有我们!是浙江传媒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他的文采即其人乎?
从没想过,卢永明竟然外表如此温和,如此近人,如此没有架子,如此和记者平起平坐,没有一点名片上的威严。
1994年毕业,卢永明参加新闻工作,采访,写稿,拍摄,播音,编辑都一人包揽。他意识到自己无论形象还是语言,播音的条件都非常有限,转而真正开始全面接触新闻,认识新闻,了解新闻,那时的他对新闻并没有感悟。
4年后,他带着一定的实践经验重新回到了学校,在中国新闻学院学新闻,从师于有经验的新华社老记者们,并且补缺补漏。
2000年,他再次回到新闻岗位上。这时候的卢永明和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他顺理成章当了新闻中心制片人,站在一个高度上带领栏目。2000年1月10日,电视台推出全新栏目《新闻110》。2003年,卢永明成为这档节目的制片人。那个时候的他,没有“家”的概念,单位里的工作就是全部的生活。2004年,卢永明又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读了政治经济学三年研究生。卢永明既欣赏老一代的扎实作风,又佩服新一代的敏锐。所以他一直边工作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么。但最关键的学习时段还是大学。”
2006年10月,卢永明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他仍然时常和同志们在一块探讨稿件。“有时候做的工作是很琐碎的。比如说,我们对领导画面要求很高,要把领导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我常常就是坐在办公室里,轮回播放领导画面,找素材抓表情。这样的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十分重要。”他笑说,老百姓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我们也得跟上。卢永明的新闻工作量很大,每个月要做四期专题,由自己和另一个搭档采编摄播,外加28条短新闻。
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观其施辞则其心之所欲者见矣。
卢永明喜欢觇文见其心,他对记者说:“文如其人。文章一定要写得好。我看一条新闻,看里面的人文关怀,看是否生硬,看镜头语言如何描述,就能看出这个人怎么样。”卢永明告诉记者一定要多练笔,每天写字,多关注时事多写评论,新闻神经就会特别敏感活跃。他对记者谈了一些工作上的把关,“有一次安排马尾造船新闻的任务。给他们一个半小时时间,可以听导游讲解,可以自己问,回来写篇文章,设计一个三分钟画面。有一位同志拍了雕塑的手和劳动人民的手的特写,用手来体现一种精神。这至少让人知道他是有想法的人。”卢永明还谈起今年一篇以长诗为体裁的高考作文,“这个考生后来被武汉大学录取了。”卢永明认为,文章写得好,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很有优势。
所以读君文,亦知君为人。卢永明是个外表温和,但内心有力量的人。
他和民生之间?
要写一篇谈论卢永明和新闻,表现他和民生关系的文章,那么《新闻110》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段。
还在九几年,《南京零距离》还没创办,《新闻110》就已经做起来了。2000年1月10日,这档节目真正推出,卢永明在2003年接手。
“我也是从基层出来的。”卢永明并没有让自己高高在上,他关注普通百姓,帮助他们。他带领栏目组,在党和人民群众间架起了一座紧密的连心桥,使《新闻110》节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政府放心、百姓满意的电视新闻栏目,使它成为福州电视台长期保持收视率第一的新闻品牌节目。
《新闻110》记者总是能及时出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效性很强。而作为舆论监督节目,记者经常面临各种诱惑,他们在报道中始终坚持客观公正、诚信为先,从不在威逼利诱面前低头。“困难阻力肯定是很多的。有一次,村里粉尘污染七八年都没有解决。我们遭到很大的暴力阻挠但没有放弃,一直做这个新闻的追踪报道,最终才使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得以恢复。”记者从网上,从市民口中得知,《新闻110》确实是一个极为公正诚信的栏目,记者临危不惧的暗访,拒绝的红包、请吃,都不计其数。在社会影响不断提高的同时,《新闻110》创作出了大量新闻精品。而制片人卢永明在《新闻110》巨大的考验前证明了自己,他先后获得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州市劳动模范、福州市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
“是社会的守望者?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国家干部?是码字赚钱的?不说这些,我一想到如果是我的亲人,我就应该伸手帮助他们。这不是虚伪。毕竟自己也是从最基层走过来的。”卢永明有他自己的自我认同,他记录真实,是非曲直人命关天全在笔下。
他心灵的热闹?
卢永明是一个内心热闹的人。
他爱新闻,从来不离不弃。他还爱母校。卢永明是浙江传媒学院福建校友会秘书长。还在记者和他第一次联系的时候,他就开始帮忙张罗联络校友了,让记者十分感动。
记者在卢永明办公室看到了好几本《传媒校友》,他说,“学校现在发展很好。学生也好,学校也是。我能从这里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
他内心有很多对母校的希望,“如果我是大企业家,就为母校多捐点钱。如果我是台长,就为学弟学妹就业多安排岗位。”不矫情,不做作,这是卢永明很实在的声音。“我没有大成就,没什么故事。我这人就比较热心。”卢永明一再这样对记者说,希望不要在文章中“张扬”他的“小荣誉”,记者满口应好。
他对学弟学妹们有很多建议——“先就业再择业很重要。传媒人思维要开阔。毕业不一定到电视台。很多大公司的宣传部,政府机构这些部门都很好。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到了电视台不一定当主持人,可以先从记者做起。电视台特别是地方台特别缺记者型主持人。到单位还有专业选择呢!如果在其它方面还表现出才华,领导都看得到的,仍然有机会。”卢永明说,大学生就业就要有扫厕所的勇气,“扫厕所做得好,可以成为管厕所的人,然后行政管理,成为老总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不要眼高手低,别怕做小事,做基层工作。功利心不应该太强。”
他提到了大学的遗憾——英语没学好,“英语特别重要。当下传媒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跨国经营特别需要国际化人才。学校里学到更多的是技能基础的原理。有基础原理,能力才能提高。英语,当代文学等很多课程,不要觉得没用就不学,大学里的课程都安排很不错,应该学好。”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重蹈他的覆辙。
卢永明内心热闹的状态让记者兴趣盎然,以至于五个小时的谈话都很愉快轻松。他说,性格很重要,工作表现和性格有关,情商比智商重要。“机遇是外面来的,大家都有,就看能否把握住。”
实践很重要?
卢永明肯定,实践比理论更重要。但他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你说的实践指的是这种经历还是见识?
在卢永明看来,实践中收获的见识比经历重要。“你看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持人都提高很快,他们和世界顶尖人物对话,自己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闷,每天都是一样儿,但必须得克服这种压力,很大的生活压力。你们在学校里有完整的时间,更不能浮躁。别和我以前一样。”自嘲是笨人的卢永明,没有丝毫感伤,很平静。
卢永明开车送我们到宾馆门口,还一再叮嘱后面几天和校友的联系和安排。他生动的脸庞,憨厚的笑容,务实的作风,有趣的访谈,以及后来絮絮叨叨聊的那些话,都让我觉得,卢永明并不是之前我通过外界和媒体所认识的那个卢永明。堪称传媒先锋的卢永明,他的江湖气质,难以言说。(记者/赖明星)
——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