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法则:“团队精神——传媒人必备”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用美洒来招待他,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时,李白写了《赠汪伦》一诗以谢汪伦。重情重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支撑起来的强大团队精神,正是一名传媒人所应具备。
大学在校期间,同学之间互相监督纠正,毫不保留,老师带他们很轻松。学校的规划和管理,会从专业角度上向学校提议教学楼、演播间、录音间如何设置,她和同学一起参与。工作以后,她带领年轻的《市民与公仆》栏目组一起义无反顾地为群众的事奔波,一起对《晚间新闻报道》倾注满腔热忱,开会、讨论、建议。
浙广是一个丰富的人脉,不同的单位里大家互相帮助。
她说,传媒特别讲究团队精神,摄像、技术人员、司机的配合……业务上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她还说,情商比智商重要,但情商很大程度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往。人际关系好,事业就成功一大半……
职场人物:
姓名:孙志敏
专业:播音主持
毕业时间:1990年
生日:1965年1月7日
兴趣:听歌,看京剧
星座:魔羯座
籍贯:河北
性格:热情开朗

孙志敏,中共党员,河北固安人。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现任福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主任播音员。1985年考入南平电视台任播音员。1990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播音专业,成为福建省第一批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生。1990年7月到南平电视台工作。曾于1991年、1993年、1995年获福建省地市级播音与主持作品评比一等奖。1996年8月,作为福州市专业引进人才调到福州。1997年1月,创办福州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市民与公仆》,任制片人、主播。1998年被评为“福州市三八红旗手”,2000年被评为“福州市十佳编辑 ”,并当选为“福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0年主持编辑出版了电视文集《市民与公仆》。撰写了多篇专业论文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2001年2月,创办福州电视台栏目《晚间新闻报道》。2002年6月,任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副主任。2006年1月,任福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2009年8月6日带队赴台湾两岸青少年科技夏令营,促进两岸孩子的科技和情感交流。
孙志敏儿时有两个愿望,一是成为播音机里说话的人,二是当幼儿园老师。
开始工作后,她从事播音与主持,却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主持人。她同时实现自己少年时代的两个梦想。她既是左邻右舍的好街坊,又是他们的热心人。
婚后,孙志敏的儿子,既是她的忠实节目观众,也是资深节目高参。这对她而言,既帮助了她的工作,又融洽了和儿子的关系。孙志敏觉得,她与孩子间没有代沟。
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年代,孙志敏却始终能将她关于90后的N个身份完美演绎。
浙广人相见两眼泪汪汪
孙志敏和母校间有特殊的东西,不论是经历,还是情感,或是别的什么。
她是福建省第一批唯一一个考入浙江传媒学院的。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1986年创建,首先建立新闻系,设新闻和播音2个专业,学制两年,开始面向浙江省招生。直到1988年,才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88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志敏听说浙广在全国招考,通过别人了解考法后录了录音带给学校,她的专业考试就过了。“当时参加的是全国成人高考,小的18岁,大的25岁。”孙志敏对这次考试全身心投入,最终以福建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浙江传媒学院。全班大概招收40人,皆是全国各地各台的骨干。
那时的传媒,在万市,全校仅一百多名学生。没有图书馆、实验室,没有报告厅、体育馆和艺术楼,甚至没有像样的教室。“我们就在车库里学习。房间里支起一块黑板就是教室。”老师们常年住在学校仅八平方的工棚里,无论严寒酷暑,备课到深夜一两点,孜孜不倦。学校没有浴室,学生只能到小河里洗澡。食堂伙食以咸菜为主,有时不得不吃霉豆腐,甚至偶尔断粮……
1988年9月,孙志敏来到浙广。她回忆时,称她们那一届和学校之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我们学习上很努力;二,我们会主动在学校的规划和学校教学、管理上大胆提建议。”孙志敏在大学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一起参与的活动很多。每逢周末,学生们就骑着自行车到老师家里。“老师家在学校附近。我们自行车常常是一男生载两女生,前座一个后座一个。播音班有分小课小组。一小组七八个学生。周末就七八个学生一块儿到老师家里去改善伙食。”学生们自己买了面、肉、骨酱就风风火火赶到老师家里,自己动手做家乡菜,一起品尝,间或谈一些专业上的知识和疑问,交流情感与业务。餐桌上,每人要念一段绕口令,念不好的罚酒一杯。同学之间常常自发组织讲故事、演讲、绕口令、练声等活动。每天清晨,同学们大早起来就对着学校旁边空旷的菜地练声。“我们每个人满怀对播音主持事业的热爱。从来不需要强制措施。同学之间互相监督纠正,毫不保留。老师带我们很轻松。”孙志敏还提起了董传亮老师,他在专业和为人处事上带来的影响。“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我们学业却提高很快。我们对母校的感情,相信你们很多在校和刚毕业的学生都无法体会。”对比进校前专业上的自我摸索和进校后系统理论的学习、专业老师的授课,她说“有了质的飞跃”。
88级浙广播音班在杭州,经历了太多事情,有些活动甚至得到杭州市民的热情支持。电视剧的配音,广播剧的录音,大型活动的采访等等。“戴上校徽就很自豪,可能源于之前对学校的向往和热爱。放假时我还把它别在军大衣的外头。”孙志敏希望现在学校能够一进门就开始引导传媒学生做为浙广人的自豪感。
工作到现在的孙志敏,一直都没有和学校断开联系。她每年都要回学校,先到下沙新校区,再回老校区,“毕竟我们学习生活在老校区,会更有感情嘛。明年毕业20年,准备回老校区聚聚。”孙志敏和她的同学,每回到老校区,总要看看曾经写在走廊墙壁上的那些字迹是否依然还在,甚至会和现在睡自己原来铺位上的同学聊天说笑。她十分希望再次以学生身份走进校园,“学校应该再为我们创造一些机会,业务研讨或专业培训,让我们再回到母校教室里坐坐学学。”
孙志敏很随意地和我们聊起现在的传媒,记者诧异于她对母校近期情况极有的了解,知道八个学院的专业划分和老师,甚至更多。“我们少儿频道和动画学院经常有联系。你们动画学院是广电总局第二批动画培训基地。我们需要动漫设计人才,正在和你们学院洽谈为学生安排实习和就业机会的事情。” 每期的《传媒校友》,孙志敏都看,记者在办公室桌上看到零零散散放着几本。孙志敏说,她和同学们工作后还是常常参与学校的规划和管理,会从专业角度上向学校提议教学楼、演播间、录音间如何设置。
“浙广,很简单的两个字,就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很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有一种和血缘一样深的情感把校友和母校,我们和校友之间牵系在一起,那就是浙广。”
收音机里讲话的人
孙志敏祖籍在河北固安。父亲是军人,母亲在铁路宣传队工作。她7岁之前在北京长大,从小讲得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后来随父亲部队南下,来到福建。
七八十年代的文化生活并不丰富,没有电视,孙志敏最好的朋友就是收音机。中央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则是孙志敏最喜欢的节目,常常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每个都听,一听就入迷了。那时候觉得收音机里讲话的人可神奇啦。从小就想钻到收音机里去说话。”
家庭浓郁的艺术氛围对孙志敏的影响举足轻重。喜欢讲故事、唱京剧的父亲,一年才回家探亲一次,但每次都会为小志敏表演节目。志敏从小就跟着学,感受艺术的熏陶,耳濡目染。母亲到铁路宣传队上班从来都带着小志敏。单位里有很多演出,孙志敏4岁的时候就扎了个假辫子独自一人上台表演,唱歌、跳舞、唱京剧……
七岁到福建的孙志敏,正好上一年级。来自北京的孙志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老师一看我是首都来的,普通话很好,我字还认不了几个,就让我在学校当小广播员,读哥哥姐姐写的一些文章和学校的通知。”用心的小志敏,每次都在广播稿上注满密密麻麻的汉语拼音,反复在家里读念,才到学校广播。小学的她,年年都是小广播员。中学期间担任学校宣传委员和广播站站长,常常参加学校的演出活动,报幕、主持……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从小就是模仿,听广播,看别人怎么做。”
高中毕业后,孙志敏去了福州大学的建筑设计系学理科土木建筑。两年后,她在南平一个建筑设计院里当设计师。1985年,南平广播站招播音员,孙志敏陪同学去考,全程陪同,在发音上指导。她的同学过了初试后,孙志敏再次陪她进入复试。主考老师两次考试都见孙志敏在一边指手划脚地指导而自己却不考,就指定要孙志敏独自念一段文章。“很戏剧性。结果那么多人没考上,就我考上了。”而孙志敏的表现,不仅得益于她的播音功底,也因为十岁那年代表少先队员第一次到南平广播站录音宣读决心书,“对这个地方熟悉么。后来一个老播音员陪我录音时,让我长大到南平广播站当他同事,说我普通话讲得挺好,还送了一些广播方面的书。没想到十年后,倒真成了同事。”
随后,南平广播站成立了电视广播站记者组,孙志敏则成为当中一名出镜播音员,“化妆和服装都是自己解决,我就看中央台是怎么做的,自己跟着模仿。”
1990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的孙志敏,心怀感恩,放弃了好几个省台,再次回到南平电视台报效单位。1996年8月,孙志敏作为福州市专业引进人才,调到福州电视台。不到半年,1997年1月,她创办了民生类新闻栏目《市民与公仆》。2001年2月,创办《晚间新闻报道》。两个栏目都是她一人,既做制片人又做新闻主播。2002年6月,孙志敏调到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开辟生活节目,担任副主任。4年后,她就在现在的位置上,任福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总监。
市民与公仆
2000年,孙志敏主持编辑出版了电视文集《市民与公仆》。
记者幸得孙志敏赠送《市民与公仆》一书。非常精美的装帧,封面设计大方。封面上的画面,是蓝天白云间悬挂着一道彩虹。《市民与公仆》栏目正是一座市民与公仆之间的连心桥,是福州电视台《市民与公仆》栏目组人员倾力倾情上传下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认真读过,当中的文字真实而坦诚,忠实地记录了他们三年来的采访报道,记录了他们热切参与社会生活、与民共呼吸的情感经历。
然而这背后,孙志敏和她的栏目组却历经了怎样的艰辛?
《市民与公仆》栏目组是一个年轻的集体,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而制作这样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节目对他们而言既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考验和锻炼,要求的是记者不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同时更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孙志敏一到福州,就迫切地想以一种最快的方式融入这个城市。她把自己定位在编导、记者这个位子,和大家一起出去采访、写稿、编辑。
孙志敏和记者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孙志敏开始创办《市民与公仆》栏目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是福州人的她听不懂福州话。做这个节目必须接触大量的福州老百姓。然而这并没有熄灭孙志敏心中的熊熊热情。她和同事学福州话,拍片采访的时候务必带上一个懂福州话的人和对方交流,现在她已经能听懂大多福州话了。她和栏目组的年轻成员们义无反顾地为群众的事奔波,他们自己却还有诸多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生活没有着落,居无定所,每天晚上在简陋的房子里和老鼠为伴……数次奔波于事件现场和有关部门,华灯初上、居民回家后才去采访,为一个节目多次奔忙,历经艰辛、精心采制的节目却不能播出……孙志敏有时会在夜里抹眼泪,但第二天仍然精神饱满扛起肩上的摄像机,拿起手中的话筒。“现在觉得,那些苦很值。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有了知名度,为市民解决了很多问题。”每到新年来临,来自市民朋友的贺卡便会叠满他们的案头;走在街上,孙志敏常常会被不相识的观众叫住,哪里有卫生死角哪里噪音扰民哪里违章搭盖……一种被承认被信任的幸福感包围了孙志敏,“有些邻里纠结,我坐下来宽慰几句,他们就很开心了。一些比较麻烦的问题,我就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到有关部门采访时,就把他们的问题作为市民来信要求解决。有一种幸福感,我觉得不是成就感。”
而她所担任制片与主播的《晚间新闻报道》则是《市民与公仆》的继续。“我做新闻主播,关注点和风格更倾向于平民化,喜欢和观众说新闻聊新闻。”这个节目第一次把国际新闻放到了城市台的新闻上,当时收视率在福州台名列第一。每晚十点钟结束后,栏目组成员都要留下来开会,讨论节目中出现的问题,提建议,然后卸妆。回到家时,已近十一点。第二天又得起早,为当天的节目编排、采访、梳理、编辑等忙碌。孙志敏只能将无暇顾及的仅两岁的孩子交由保姆。她对节目倾注了满腔热忱。
她的两个愿望
她说,“我童年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做了自己喜欢的电视,也接触了自己喜欢的孩子。”
孙志敏充满的笑容、童心,单纯、淡然而简单。她自己都说,“我整个人的状态都显得很年轻。做少儿频道,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知道他们爱看的节目、游戏、书……”
办公室里的专访很热闹,孙志敏一边玩电脑的儿子时时会和她抢答,“买了骨酱去老师家……”,“还绝食呢……”,“后来我老妈又调到了生活频道……”孙志敏则会笑着解释,“上班还要兼顾孩子。孩子暑假没地方扔。”
“您肯定很了解儿子吧?”
“儿子是我一个很忠实的节目观众。他会告诉我哪里做不好哪里哪里还行,同时也为他自己多看电视找到了理由,说是看看别的台在播什么少儿节目什么动画片。他就是我的小高参。”孙志敏说起儿子,相当兴奋,“我了解孩子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融洽了和儿子的关系,没有了现在孩子与家长的代沟,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喜欢看的节目……”
光是记者采访现场看到的,就已经确定了,这对母子无话不谈。
对传媒人说的职场经验
孙志敏善意地提醒传媒学子,“传媒人最重要的素质两个,责任和敬业。专业、敬业、责任是传媒人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专业的传媒人,其次对这个事业要热爱,另外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孙志敏承认,学校4年学到的东西和实践中感悟得到的相比差别很大,但她觉得这是基础,一定要打好。
“怎么做到呢?”
“知识、心理、人际关系上要做好准备。要做一个称职的传媒人,首先要是一个很正道的人。做事如做人。甚至做人比做事重要。”这是孙志敏的说法。传媒特别讲究团队精神,“摄像、技术人员、司机的配合……业务上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情商比智商重要,但情商很大程度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往。人际关系好,事业就成功一大半。现在的社会,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也离不开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诚心面对事业和周围的人。人脉关系的积累对以后成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浙广就是一个丰富的人脉,大家在不同的单位都可以互相帮助。在学校里要和专业老师处理好关系。走上社会,师兄弟师姐妹们之间资源可以互通。好比去年512大地震,同学在四川台,我让他给寄了一些四川抗震的画面过来,而我也给他寄了一些我们这边的资源。”
孙志敏的传媒学习是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之后,然后又带着专业的理论回到社会。她说,“传媒行业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但没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永远只是一个初级工匠。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这当中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业务上、访谈举止、气质上等等都会有变化。”
孙志敏的内心是属于90年代后的,她感染了那些孩子们宝贵的纯真。福州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那是她的情感呵。她对传媒事业的热爱,对孩子的喜爱,为家庭的付出……(记者/赖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