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春节专题】年在浙江地区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25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历史十分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在古老的传说中,一种名叫年兽的怪兽会在大年初一出没,但是它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竹声,所以每到这一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等春节习俗。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全国各地都有许多有意思的习俗相传至今。浙江自古人杰地灵,一些有趣的春节习俗也一直传承至今。

年在绍兴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都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盆里。其摆法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祝福时的热闹场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可见一斑,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鲁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场景,只有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年在温州

在温州,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此时的年味最浓。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在温州的苍南、平阳一带,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上人家门口高声颂吉祥词,俗称“卖技”或“卖奇”。所到人家则送些年糕、香烟或红包,三宵乃止。有些要办喜事的人家还需提前预约,开门迎入堂屋,以香烟、酒席款待,称“扮新屋”或“扮新娘”,好不热闹。

年在永康

说起永康的春节习俗,那要从永康的赶集开始,永康市里的每个镇上每个旬都有两个固定的时日安排赶集。当人们开始为家里清扫房子、置办年货了,那就说明永康要开始过年了。那个时候的集是最拥挤的的,商品摆上街摊,多用小帐篷搭上一个又一个流动店面,一家挨着一家,顺着人流。连着开年前四五六天,家里的大人们似乎有着忙不完的活。掸尘,贴对联,炸响铃肉圆,包饺子等等,一直忙到除夕那一天。以前的很多永康人家是有“谢年”这一习俗的,家家户户在方桌上摆上一个大猪头,点上红红的蜡烛谢年。但如今大多家庭都是省去了这一步骤。或许永康人的年夜饭上每家菜色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饭桌上总是不会少这一样东西——小麦饼。小麦饼薄如纸,圆如盆,大如钵,口感劲道,香气扑鼻,有咸味,用巾包藏,耐存放,不易变质,上天半月仍能保持韧道。想吃的时候自己取一张,将小麦饼摊开,放上各家按喜好会准备的清炒萝卜丝、千张、豆腐、豆芽、粉干等,卷成长卷,就是一份自制的美味饱腹主食。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席面,谈笑风生,共观春晚,喜度佳节。一直到零点时分,一家人都会围炉座谈一起守岁,十分热闹。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新年是时间的结点,昨日的遗憾忧愁在这一刻被抹去,所有的美好祝愿在火红的气氛中蔓延,全国上下各种有趣的春节习俗在此刻上演,所有的一切都在说:万物尽可期待。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