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寒假专题】重新认识你:告别模糊的面孔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18      

去年,芒果卫视独家推出的中国首档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我家那小子》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很高的话题度和热度,随后,其孪生综艺《我家那闺女》也火热上线。这两档节目的共同创意点便是将镜头对准孩子,让父母通过镜头去了解孩子不曾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样子,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反过来思考,其实大多数子女也往往会忽视父母真正的样子。父母和子女之间总有层模糊的面纱,遮挡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样子,因为,在彼此生命相交之前,父母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那层面纱更多遮挡的,是父母的样子。也许,我们也需要一个镜头对准父母,去重新认识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首先,请给父母和自己一个能面对镜头的机会。

 

“不要让父母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笔者曾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作者写道:我堂妹这些年在国外定居,去年春节好不容易回来了一趟,见同学、见老师、见朋友,几乎一顿正儿八经的饭都没在家吃过,叔叔婶婶买了一冰箱菜,都没有机会做给她吃。堂妹走的那天,我也去送,从高铁站回来的路上,叔叔叹了口气说:“这丫头上高中时还整天撒娇呢,现在我们就像不认识她一样。这些天想问问她在外面的情况,可是她每天睡到中午才起,起来就出去,半夜才回来,和她好好说会儿话都难,每天只有靠朋友圈看她了,可别把我屏蔽了呀。”

这样令人心酸而现实的情况其实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甚至我们也许就是文中那位堂妹。在专题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过半的离家孩子和父母交流的频率变少了或者没有变化,父母好像越来越成为孩子人生中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角色,好多事情无法给彼此分享也就不提了,这样的淡漠一旦成了习惯,好像之后再难开口说些什么私密而个人的表达。就像接受采访的大二在读生小谢所说:“其实也不是不想和父母交流,就是感觉有点尴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平时在学校打电话也是说几句就挂断了,回到家以后确实也就是经常出去和同学朋友聚餐,不怎么在家里吃饭,现在好像就是他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们这样的情况。”

同样,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以孩子为焦点父母为支撑,这种“父母理所应当为父母”的感觉使得子女很难去了解父母本人。在本专题相关问卷中,有过半的人认为他们缺少一个和父母聊聊父母自己的机会,也有过半的人认为父母与子女的身份框架阻碍了他们去认识自己的父母,过年回家,几近一半的人也都或多或少感觉到了父母的一些变化。

孔笙导演的影视剧《父母爱情》讲述了一对夫妻从年轻到年老,跨越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在与孩子相遇的前几十年里,他们也曾是少年、青年。人生丰富,之于任一人尽然,年龄差使得父母先于子女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子女对父母的认识也该冲破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去了解,进而理解,才能化解。请不要让父母,成为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做父母,今生是第一次啊”

最近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句台词—

“咱们这一家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把日子过下去就好,何必追问这么多呢?”

确实,在被规矩和纲常束缚的年代,中国人讲“父循父法,子从子章”,一家人的生活,除了血脉和情感的联系,还有各自身份所携的“份内事”来维系着。既承份内事,便担份内责。所以,在家长制的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父母必然也承担着更重的责任,身份在给他们更多威严和权力的同时,也把他们包裹在责任的壳里,让他们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因此,在父母撑起的家庭中,不去追问不去探究也许是使家庭和顺最简单的方法,这样的“简易方法”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是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方式。人越长大,越愿意去追求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很多面展现在朋友同学同事甚至陌生人面前,却总将难言之隐咽下,钻进“儿子”或“女儿”的外壳下与父母相处。将自己的很多面不自觉地在父母亲人面前隐藏起来,这也是他们不能识得父母真正面貌的原因之一。

糊涂地相处让原本已经被角色包裹住的形象更加模糊,太多的话语和感受被咽下,本该是彼此这辈子最了解、信任和相爱的人,父母与子女之间那层模糊的面纱却永远遮挡着彼此的一些模样。没有什么开不了口的,作为子女,主动去找话题敞开心扉与他们聊天,给他们一个面对自己镜头的机会。毕竟,做父母,他们今生也是第一次啊。


“之前怎么没发现我妈原来这么好玩”

胡妮(化名)去年刚刚上大学,这是她第一次真真正正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再次回乡,见到久违的父母,她也有了自己新的想法。

“这半年我都不在家,有点好奇他们有什么变化。”这也是很多出门在外儿女们的疑问,在专题相关问卷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73%的的人对自己离开后父母的生活有一定的好奇,所以胡妮这次回家就悄悄地观察了父母的变化。

“他们好像比之前更放松了,然后也比以前健谈,比我高中备考那阵要活泼很多,可能是因为我考上大学压力小了吧。”胡妮在采访中笑着说。其实上大学之前,她和爸爸关系还挺紧张的,好几次都吵得特别严重,“这次回来感觉和爸妈还挺好相处的,气氛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亲人之间没有隔夜的仇,现在我们聊到的话题比之前多很多。可能在他们眼里我长大了,就像我有些话可以跟他们说了一样,他们有些话也能跟我讲了。”

网络上曾有这样的两个话题“原来父母都是一样的”“原来老师都是这样的”,这两个话题以及其讨论的相似度说明了这两个身份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影响的相似。“父母”和“老师”一样,更像是一种身份,在孩子的某段人生中处于权威的地位,但是当他们的作用减弱,像毕业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会更加放松一样,当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相处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这也是子女去重新认识父母的一个契机。

在聊到自己和父母愈加轻松的相处方式的时候,胡妮说现在她和父母有的时候会直称对方的名字。

“刚开始是爸妈开始叫我的大名不叫小名了,后来有一次和我妈聊天我就突然来了一句‘苏三同志(胡妮妈化名)’,然后两个人就开始笑,感觉这样称呼彼此聊天的时候会更加放松,更像朋友的感觉。之后聊着聊着就突然发现我妈其实也爱看小说,然后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就感觉我妈其实还挺年轻、挺有意思的。我之前怎么没有发现她也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好玩呢?”胡妮笑着说。

也许之前你只看到了爸妈在收拾家务和上班挣钱养家,每天除了让你多吃点儿,然后时刻教育你别玩手机多看书多做题之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他们好像在做家长之所以为家长而理所应当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抚养子女健康长大成人。所以,我们忘记了,他们也是这辈子最亲的朋友啊,成年人的身份使父母们对胡妮这样的年轻人有了一定的信任感,这也是他们放开自己,和孩子交流变得更容易的一个原因。


我想认识生动而具体的你呀”

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山如此,识人也如此,靠一个人太近,反而会忽视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孩子们走远再去看父母,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有了空间、时间和精力的父母,说不定会变得更像他们自己,站在远处的儿女,也会有看到真正父母的可能。

2017年贺岁片《乘风破浪》讲述了主人公徐太浪穿越到自己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以自己父母同龄人的身份与年轻时候的父母生活,经历了很多终于懂得并理解了父亲的苦衷,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父亲在成为父亲之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如果给我们一次机会重新认知他们,不必穿越,不须繁杂的过程,只要从现在开始,放下戒备,抛下尴尬顾虑,自然而然地经常与父母交流。把自己的好奇告诉他们,像朋友之间八卦那样多去问问他们在成为父母之前的过去和成为父母之后的成长。把自己的爱告诉他们,因为自己总会离开,不在他们身边陪伴的日子,希望他们活得更像自己本身,不再只囿于昼夜、厨房和孩子,也应该找回自己的日月、山川与装满年少梦想的口袋。

胡妮马上又要开学了,这次离开,她说自己不会像上次一样那么难过和紧张了。“我其实觉得有一定的距离挺好的,可以专心自己的生活,又有彼此的空间和精神支柱,没事的时候就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近来怎么样,做了些什么,有什么值得开心或者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呢。”


结语:掀开年龄与身份差别这层面纱,每个人都生动而具体着。父母也有不必为了孩子放弃的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过去,如果好奇,就去好好聊聊天吧,看看他们曾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不用围着你转圈圈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大人。成为朋友,除去模糊的面纱,重新认识他们十分重要,毕竟,生而为人子女,长而为父母,不能认识父母的子女,也应该逃不了变成模糊着面孔的父母啊。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