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寒假专题】友谊,在人情社会将何去何从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1-30      

春运火车票开售, 群聊中“救救孩子”的红包一个接一个,朋友圈里都是“帮我点一下”的抢票链接。对朋友来说,随手帮一个小忙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经常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利益来成全朋友,这个忙还该不该帮?帮别人一个小忙更多的是因为交情还是报酬呢?

人与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随着时间的迁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在不停变化磨合。倘若因一点得失而引得计较不止,那必然不算真朋友,倒不如轻拿轻放,做自己的谈笑风生、自由自在。因此,若与人为友,“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样最好。


做一个施助者,帮人实帮己

小学语文有一课《爱之链》,乔依帮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乔伊。付出终有回报,有的时候帮助他人其实也就是帮助自己。即使我们的付出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也不要心存怨念,因为当我们已经收获了内心的富足和喜悦。

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对他人的付出,都是一种利他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社会心理学家巴特森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利他心理:一是为了得到回报、避免惩罚,这种利他行为的实质是一种"权宜之计";二是由于人类漫长的进化选择导致的,因为当群体当中有利他行为的人时,这个群体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三是共情、怜悯之心,这是最彻底的利他行为。当我们能够尽举手之劳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我们的付出要得到怎样的回报,因为时间最终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做一个受助者,更要知恩图报

不知在何时,友谊在社会中被贴上“人情”二字的标签。本来是双方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人情社会里,已经变成双方等价交换的筹码。这是时代给予这代人的摧残,还是人性在资本关系的悲哀?人情社会,朋友更要将心比心,相携前行。“你很感恩”这个事实,对于朋友来说,已经最好的回报了。

友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盛唱不衰的话题。古文“㕛”为上下结构的两个“又”构成。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将其解释为“同志为友,从二手相交”。据问卷调查可知,被调查群体之中有73.91%的人愿意结交志趣相同的人为友。由此可见,友谊是一种志同道合的互利的感情。然而,情感又恰恰是最为复杂的事物之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人情与利益的冷暖冲突下,友情又该何去何从?

单从微信社交来看,被调查群体中有86.96%的人都曾在微信上帮过朋友砍价、投票和抢票等。其中65.22%的人虽然不苛求,却也存有希望取得回报的心态。而在现实世界,52.17%的人表示,有过因为付出回报不平等而与朋友产生隔阂的经历。在这个众相百生的人情社会,面对利益的冲击,观念的碰撞,友情所面临的困难也日益艰巨,朋友之间的感情也难以纯粹。

鲁迅曾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着另一颗心的敲打。”友情的双方是互帮互利的,偶尔的不平等是正常现象,但一味索取或给予却难以维系一段友情。将友情代入寝室的生活情境之中,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的小邱(化名)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独自一人生活在新的环境,我便十分渴望能交到新的朋友,让自己不再孤单。可我发现我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回应,周围的人仿佛都忽视我的所作所为,我不知道,我这样的交友方式是否正确。”小邱将一味地给予当做自己的交友态度,却忽视了友谊的前提,是两颗真诚相待的心。

记者将被调查者置于受到帮助的一方,发现其中有绝大部分人认为应该给予朋友或精神或物质,又或者两者都有的回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友情是交互的,付出和回报都是感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也是让友情在人情社会扎根的方法之一。(以此类推,人类的其他感情,如亲情、爱情、师生情,也都是交互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将友情描绘无比神奇,可以跨越时间的鸿沟,穿越空间的距离。而人类又是何其幸运,能够拥有这能够隔山跨海的七情六欲。


做一个朋友,要见微知著

放假前后,一个接一个的抢票加速请求频繁轰炸着朋友圈和各种微信群。这本来是举手小事,但不知什么时候起画风就变了,“帮我加个速” 携着“恭喜发财”的红包爽快地甩过来,有时几十个红包在群里瞬间抢完了,帮忙加速的人也不过寥寥。文学院中文二班的学生赵思杰对此认为:“大家都用红包答谢,我需要帮忙时如果只说谢谢,会有点不好意思。”而作为帮忙者,文学院中文三班的成燃表示:“别人发了红包求帮助,我领了帮他的忙。他既不要花钱去买很贵的加速包,我也得到了红包,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将红包带入友谊,这是否应该?这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变了味,还是这个社会对友谊的看法换了?


两代人不同的人情观

“其实在帮助朋友时,一声谢谢我觉得就够了。”中文二班的学生陆思远对“朋友之间是否要求回报”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谈及精神与物质上的报酬时,他选择对朋友给予精神上的感谢和回报。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更倾向于深交良友的立场:“你帮助我,我就会回报你,你只会索取,那我们关系也就止步。朋友之间本来就是纯洁的,不该将朋友当成无尽索取的对象。”陆思远是独生子女,但是谈起交朋友,他更喜欢出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在面对朋友关系的定义时,他认为:“朋友就是双方关系的一种亲密链接,只有双方都共同付出,才能维持好这一段关系。”

与当代大学生相比,上一辈人不同的时代烙印使他们有着更贴近人与人交往本源的定义。市民王先生对“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否要求回报”这一问题有些不解,他说道:“同学哪里需要什么回报,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从家里带一块牛肉都是大家一起分掉。不过步入社会,有些时候必须要考虑礼尚往来,朋友请客吃饭,我就要请回去,不然是很难维持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的。”面对人情往来,王先生觉得:“小事其实说一声谢谢就可以了,但是在重要的事的里面,还是需要物质的感谢。毕竟朋友之间如果一味要别人付出,会被别人看不起,也很难收获真正的友情。”在朋友圈发红包加速这个问题上,他表示:“不过是小忙而已,其实我们这辈人朋友圈也有这样的现象,但是加了速很少有人真正点进去领红包,一方面毕竟自己没做多大的事,不好意思;另一方面这些红包也不会太大,没那个必要去领。”

父辈经历过时代变迁,所以看见的风景也不一样。虽然他们也面临着友谊和人情的碰撞,但在他们眼中,一个良好的社会不应该让最单纯时代的友谊面对物质抉择。



结语:

在当今社会,其实朋友需要的所谓回报,不一定是物质上的,还可以是精神上的,让朋友觉得为你付出是值得的就足够了。在友谊面对人情碰撞与抉择时,盲目跟随人情,会让友谊止步于机械的应酬中。说一声谢谢,记一个朋友,或许才是真正的人情帮助之于友情的意义。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