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诗歌点缀生活,艺术陪伴人生 ——记王国臣教授艺术与人生讲座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28      

作为浙江传媒学院的学子,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着一颗对艺术充满了热忱的心。在我们的点滴日常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从小所习得的各类才艺特长,还是周末抽时间去看的一场电影或话剧,我们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2月25日,原黑龙江电视台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的王国臣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艺术与人生”的讲座。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幽默风趣的王国臣教授给同学们上了人生中精彩的一课。

艺术是人生的必修课

在讲座开头王国臣教授首先给出了他对于“艺术”的定义,即艺术是通过图形、色彩、声音,借助人体姿态、影像来描述生活,宣泄情绪、表达好恶的一种形式。那何为人生呢?用王国臣教授的话简单来说,人生就是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老死咽气的全过程。那么艺术与人生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王国臣老师赞成艺术四分说,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这四大类。造型艺术主要是通过感官接受的,流传到现在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剪纸、书画、摄影等等。表演艺术是通过人体,通过人的演奏、演唱、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来表现生活的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等等。综合艺术就是通过听觉、视觉以及相适应的辅助审美手段传达和接受的艺术。语言艺术主要是文学,把语言艺术单独分出来作为一种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五千年文明没有断流的国家。

在这其中,他着重阐述了语言艺术这一点。“中国文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足以构成一门艺术。”王国臣教授用“墨泉”这只有短短二字的对联举例,来体现中华构字的精妙,用一些绕口令来让同学们切身了解什么是“喉音”“舌音”“唇音”“齿音”。讲座现场互动不断,气氛活跃。

王国臣教授认为,理性的科学征服了世界,而感性的艺术美化了世界。世界将美呈现给世人,世人通过艺术加工来点缀世界。“一个情感丰富、细腻、敏感的人拥有更强的感知幸福的能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感性素质,美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人类进步。”所以他认为“无论将来选择什么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艺术还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

艺术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本次讲座的承办方是浙江传媒学院三原色社团,而王国臣教授一直是三原色社团的指导老师,提起这个庞大社团的创始故事,王国臣老师感慨万分,制造娱乐的人不能只要效益,要记得静下来打磨钻研,作品是创作者和接受者互相影响的,受众的反馈刺激创造者就形成了市场,而只有将艺术作为人生的一种态度时,才能够更加体会到其美好之处,同时才能输出更好的作品。

三原色社团的创始人,正是浙江卫视制片人,《王牌对王牌》的总制片、《演员的诞生》总导演——吴彤。在大学期间,吴彤并不是一名艺术生,所以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一定的艺术类课程,但在浙江传媒学院这样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学府之中,吴彤渴望得到更加权威、丰富的艺术知识,于是挤出课余时间,去旁听王国臣教授的编导专业课程,成绩不输其他的编导专业学生。同时发挥自己的策划特长,创办了珍逗社团,也就是现今的三原色社团,秉承做综艺晚会的宗旨,使得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实践中得到了大大提升。这样的一段经历为吴彤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他把在承办社团活动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了日后的工作之中,使得其一步步迈到了如今这样的位置。

对艺术的渴求与执着的态度是吴彤成功的原因之一,而艺术也确确实实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王国臣老师自己的经历之中,诗歌艺术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意,也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作为一个精通语言艺术的大师,王国臣教授对诗朗诵情有独钟。他建议同学们学习写“朗诵诗”,学会“诗朗诵”这一表演艺术形式。他建议“朗诵诗”要写得好懂、易记、画面感强,要贴近生活,有温度有态度,而“朗诵诗”首先要分析这首诗讲了什么,然后用朗读者的节奏、气息来凸显诗中表达的情感。他在现场深情朗诵了当年给妻子写的小诗,当读到“每一个女人都渴望一个真正的男人”时,现场掌声雷动;当他朗诵自己在作别黑河时的即兴诗时,台下鸦雀无声,被诗中的轻易深深打动,都不得不佩服教授深厚的文字功底。教授还请同学朗诵了写于非典时期的诗——《他要到医院接班去了》,来体现诗要贴近社会生活,要有温情美,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即便台下的同学们由于当时年纪过小,对于非典的印象十分模糊,可是依旧被诗中那份家庭的小爱,社会的大爱所打动,这便是诗意对于人生一份启迪。正是王国臣教授将诗意作为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时,他才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人内心的情绪,作出最为准确的表达,引人共鸣。

聚焦:王国臣教授专访

“生活滋养艺术,艺术反哺生活”,当提到办这个讲座的目的时,王国臣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面临一个矛盾,现在爆炸式媒体的满篇碎片信息,消耗了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年轻人的习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包括自律能力对其一生都非常重要,这个时间就该读书,这个时间就该听音乐,什么干扰都不受,很不容易,在一片喧嚣中,在一片浮华中,想要自己超脱,想要自己有一点定力,需要艺术滋养。”

所以王教授表示:“我想推动素质教育,特别是推动艺术教育,我们是传媒学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艺术专业,也不是说贴上艺术标签就是学艺术了,我希望同学们都由衷的意识到一个问题,无论你现在学什么,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人是需要艺术素养的,是需要提高感性素质的,这对个人的改善、成长以及对民族社会都有好处,这就是我开办这个讲座的初衷。”

王教授是个非常爱诗的人,“我这一辈子最得意的就是我喜欢朗诵诗,在各种场合,诗都能激发一些火花,我随时都在想如何把现实、现象、色彩、行为跟诗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一些创作意识。”,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不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打游戏、看剧上面,如果能够静下来,像当初我们小时候一样去读书写诗,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自己能建一个群,互相晒诗,用诗解决非常严峻的问题,会发现诗真的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情感。当你真正在生活中用到了,体会到了,你会发现其中的魅力。单纯的靠上专业课成材是不够的,是需要休养,需要积累,需要实践的。他也给了同学们几个培养写诗能力的忠告,第一,不要怯场,要勇于表达,第二,在每一次表达以后根据反馈总结思考,第三,要给自己充电,说话要有内容,要吸收,要看些东西,掌握一些知识,要有谈资,会表达的人首先是一个丰富的人。对曹聪同学而言,这是他参与的众多讲座中的一个,但他认为这次讲座有点与众不同。他说道:“听王国臣老师的讲座是一件很有趣很享受的事,因为他的讲座不像其他一些只有理论的讲座一样枯燥乏味,令人听了就想睡觉。他会在讲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真实小故事和举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让人身临其境。通过这次讲座我就学到了很多‘干货’,比如历史上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朗诵诗的相关内容……都让人受益匪浅。

这次的讲座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王国臣教授的一次告别演出。任教数十年期间,为浙江传媒学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王教授,也已到了该真正享受逍遥“候鸟”生活的日子。希望浙传学子们能够不负王国臣教授的期待,让我们的人生与艺术紧紧相拥!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