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后莫言时代:“莫言热”的消退和反思的缺失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5-03-31      

转眼间,又是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日子,相比起去年国人对诺奖的强烈反响,今年的诺奖稍显落寞,人们选择冷眼旁观。

自去年莫言获奖以来,全国各大书店挂起宣传海报、设置莫言作品专柜,以庆祝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为莫言的作品宣传造势。莫言的作品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一时“洛阳纸贵”。家长们督促孩子们读莫言的作品,希望他们在读过这些文字之后长大了也能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巨星。许多人开始大量购进莫言的作品,以显示自己文学品味的高雅。但是,其实很多人在莫言获诺奖之前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读过他的作品。人们都知道《红高粱》这部电影,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而如今,几乎可以说大部分家庭的书柜里都有莫言的小说,暂且不说人们会不会真的去读它们,但毕竟小说已经有了,也就拥有了一个符号。

“莫言热”对于文学、阅读本是件好事,但人们的关注点却总是浮于表面,对莫言作品的热捧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当有下一个更能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发生,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把目光从莫言身上移开。那些仅仅是因为莫言得奖而一时冲动去买书的读者,有多少会真正静下心来读那些文字?现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让人们脚步匆匆,又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认真思考?那些关注莫言获奖的人们,又有几个真正关注的是文学呢?

在莫言作品遭到全民疯抢的同时,其老家山东高密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昔日平静的平安庄变得十分嘈杂。此外,莫言获诺奖产生的“连锁效应”远远不止这些。一些与莫言有关无关的产品也硬是跟莫言扯上了关系。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卖得火热;一些网购平台上还推出了不少印着莫言的头像的T恤;更有“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了“莫言牌”;更有甚者包下一大片地种高粱。这一系列商业炒作行为抓住了最佳时机,借着舆论的高潮狠狠地赚了一笔。

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莫言的获奖真的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人们始终是以一个观望者的身份注视着这一个事件,感到兴奋、感动和自豪也不过是因为作家莫言代表着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噱头足以让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再过段时间,当这一事件的新鲜程度大不如前,不具备吸引眼球的能力时,人们自然就散了。

莫言热的背后反映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而其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歪曲了的国民心理。很明显,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中,人们对以莫言等一些作家为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并未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一味跟风,一味地发掘一些爆点,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填满他们空缺的心灵。显然,国民关注的点在于舆论的高峰,而非文化本身。

如今,莫言获奖已过去了一个年头,当时的全民疯抢早已埋藏在时间的流逝里,商家的炒作也已偃旗息鼓。今天的时代已是后莫言时代,“莫言热”在渐渐消退,一切都恢复平静。

“莫言热”的消退让我想到了无数像这样有着类似命运的事件。这些事件通常只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人们的好奇心,获得关注度。就像这些年一直出现的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今年5月25日,在安徽淮北濉溪县客运站附近淮海路十字路口,一名高中生因为拍摄城管粗暴执法而遭到城管围殴;6月4日,一段陕西延安城管暴力执法的视频在网上疯狂转发。视频中,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双脚同时跳起,对躺在地上的商户刘国峰的头部猛跺下去。7月17日上午,湖南临武县南强乡莲塘村果农邓正加,在县城摆摊卖西瓜时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之后倒地死亡。类似这样的城管暴力执法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当这些事件刚被爆出时,人们争相对此进行评论和谴责,举着道德良知的大旗进行不断的批判。而当事件过去,进入该反思的时间段时,人们却又闭上了嘴巴,显示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很显然,这些事件在有些人眼中早就成了过期事件,已经不具备吸引力。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些事件上转移开了,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后续处理也不断推脱。为什么当事件发展到需要进行反思的阶段,观望的人潮就逐渐退去呢?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城管打人事件也被每天不断的最新的新闻事件掩埋,反思的缺失让事件的发生变得毫无意义,那么这个社会又如何进步?

其实,类似这样一时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又一时被人们遗忘的事件除了城管暴力执法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像今年震惊全国的复旦投毒案,事件刚曝光时,人们对此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追问的毅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校园恶性事件?为什么同寝室的“好哥们”竟会下此毒手?从感性认识,案件的“特殊”使其一时成为关注焦点,早已被多数人遗忘的多年前的“朱令案”也被人们重新提起。人们感到震惊,于是对事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这个事件中人们的反应与在城管事件中是相似的,人们的跟风心理导致每一个重大事件爆出后的火热反响和事件过去后反思的缺席。是不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反思,去剖析事件本身?舆论让一个事件关注度急剧上升,又让它无人问津。

反思的缺失反映出一个可怕的社会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一些突发事件之所以能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是因为事件中有爆点,能引起人们的猎奇心理。有些人心灵空虚,急于找到一些事情将其填满。对比起事后总结反思,这个社会的有些人更爱去发掘事件中的噱头,以满足自己单纯的好奇心。在一个事件中,他们更多是充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人们拒绝思考,拒绝在事件中成长,由此社会也无法成长。

我们的社会风气出了什么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跟风成为一种趋势,浮于表面成为人们常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反应,我们这个社会又该如何发展?“莫言”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着许许多多被遗忘的事件。后莫言时代,莫言热的消退和反思的缺失反映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引导并不到位。3月份北京颁布新一轮中小学减负措施,要求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明确限定考试次数。然而,这项措施的落实程度却不忍直视。“雷声大雨点小”的减负令只是舆论中的昙花一现,能否落实到位无人知晓。想想若是国家本身就没有做到坚持和完善政策和措施,而只是一时兴起颁布一项措施,之后就让其自生自灭,像哄小孩子一样对待人民群众,那么我们人民又怎会从一事件中看到更多除了表面吸引人的东西呢?又怎能做到不断地反思,以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呢?

此外,媒体引导的不到位也是浮躁的社会风气盛行的原因之一。在对于事件的报道中,有的媒体偏重于事件描写本身,一味夸大事实搏取眼球,当有新的更能吸引人注意的事件发生,这些媒体就马上转移阵地去跟踪报道新的事件,对前一事件的反思和进一步追踪、发掘和探索就停止了。媒体自身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浮躁,在这样的基础上,作为传达信息和引导大众的大众媒体,也应该为社会风气的偏离负一定责任。

国家和媒体的引导毕竟只是外在的力量,对事件的理解和反思终究靠的是百姓自己的关注和判断。每个人对事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对事件的关注也不应局限于事件表面。老百姓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应该静下心来剖析社会事件,对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行反思。在科技和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自己内心不应该浮躁,不应该人云亦云,对每一个事件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相信爱思考的人们会让这整个社会变得热爱思考。由此一来,浮躁的社会风气就会有所改变,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后莫言时代,又不仅仅是后莫言时代,而是更多更多事件的后续时代,莫言热的消退会让人们走出一时的陶醉,变得更加清醒,理性的思考会带领我们前进。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