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桎梏之下 自由之上
——专访文化创意学院16广告彭胡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3-25      

有时候,人的直觉能准确预感到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正如库克所说:“人生很多时候,依靠直觉更合适。”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学院奖秋季赛中,彭胡和他的团队凭借他们的作品《一件毛衣的距离》获得了全国金奖,拿到了由学院奖组委会颁发的5万元奖金。而他也早在比赛结果公布前就感应到了奖项的召唤:“至少是个佳作奖。”

2019-03-22 20:49:57.651000

“问题之外的实际体验”

这场比赛是彭胡参加的第五次全国性广告比赛。

比赛最初,彭胡并没有预料到能够拿到学院奖,但他也坦言,“这次的作品完成得更加顺畅,也更有突破。”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与队友之间的合作,都让他隐约感受到了和以往的不同。

彭胡所在参赛团队的成员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团队中有来自文化创意学院的钱雪桐、郭幸、冯晓浓,还有来自文学院的王新宇。不同学院同学的加入,给团队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想象,“不同学院的同学,会有更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有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同时他还提到之前的拍摄作品:“以前每次上交的作品并没有那么多的进步,总是在用一种模式去复制。即使有技术上的进步,在内容上也没有更好地进一步突破。”而这次跨专业的合作,给他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收获。

彭胡团队此次的获奖作品是《一件毛衣的距离》。在作品中,他们将母亲为孩子织的毛衣拆开,把毛衣所用的毛线长转化为数字,并带着同学走过总长为六百多米的距离来实际体验这一长度,借此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爱意。实际上,这则策划其实是彭胡团队想出的第二版创意。

“一开始我们想从毛线及其周边的东西入手”,彭胡提到,“毛衣穿多了后去摸一些金属,容易产生静电。但如果你多和穿不同材质衣服的家人多拥抱,多接触,就能消除静电。”

后来他们又想到了另一版:从织一件毛衣所需要的时长入手,体现母亲织毛衣所耗费的心力。但在深入思考中,他们获得了新的收获:“织这样一件毛衣需要的毛线有多长呢?团队一下就被问住了。如果我们再去问问旁边的一些同学,这样会更有效。我们继续把毛线拆开来量,大概在六百米左右,这个数字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彭胡随后提到,这样的实际测量事实上是“问题之外”的。他认为正是“问题之外的实践”帮助他们最终获得了本次学院奖的全场大奖,同时他也回忆起他曾看到过的有类似“问题之外”特征的学院奖获奖作品。

“有一个作品是问所有的学生,你觉得你吃奶的劲儿有多大。有人觉得很大,有人觉得不大。但是他请来了五位妈妈,切身地讲孩子吃奶时到底有多痛,这时候你能更感受到那个力量,而不是凭空地想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所以体验六百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六百米在学校里展开,去走走看六百米到底有多长。”

这些实际的体验,其实都源于生活。“你的生活越丰富,你对广告的洞察就越多。”他举了一个例子,“真正在职场里,你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甲方的。他可能是卖化肥的,也可能是卖一些其他产品的,你必须要了解才行。”他认为,只有多些生活经历,才能在接触不熟悉的题材时捕捉到一些情感共鸣的突破口。

吴薇5

“和性格没什么关系”

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大赛之后,彭胡和他的新团队来到了上海国际广告节新锐挑战营。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比赛,他们并未拿到进入下一轮的通关卷。提及此事,彭胡略有遗憾,但他也笑着坦然道:“就当是一次历练了。”

在彭胡团队此次参加上海国际广告节的团队介绍视频中,同学们给他取的外号是“猴子”,并用“思维跳跃,表情鬼畜”来形容他在生活中的形象,但他对自己的描述却是“不那么严肃的一个人”。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每当谈到彭胡感兴趣的话题,不仅他的表情变得生动起来,甚至还会带上些肢体语言。这个“不那么严肃的人”,也的确没那么严肃。

很多人认为,活泼的人因为创意更多,所以更容易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坐在记者面前流利畅快表达观点的彭胡并不这样想,他谈到:“以前也得过几个小奖,每次都想:你要想得很多,跳得很开,不要那么死板,要一直创新。但其实不是这样,那些认真严肃的同学在仔细做调研,认真去和消费者沟通,脚踏实地,很稳重地做事,他们的策划同样能拿到一个更好的奖。这其实和性格没什么关系。”

彭胡这几年一直在参加不同类型的广告比赛,提到当前广告学的就业状况,他也讲述了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身边其实有很多学广告专业的同学在毕业后考研都不会再继续选择广告学,这个行业太累太苦了”,但彭胡认为,“每一个作品每一个成就都是苦出来的,不是随机得来的,这不是买彩票,也不是赢了一个全场大奖就会被公司看上。”这大概就是广告在他心里的魅力,也是他坚持从事广告事业的原因。对生活的挑战葆有热枕,不喜欢待在舒适区内是彭胡给自己的标签。

吴薇9

拒绝迎合的“创造者”

彭胡最初填志愿时的专业选择为新闻学,但最终做出从事广告业的决定是在他参加了一些比赛之后。“这很有意思”,他说,“我其实是喜欢上了一种先去了解,再根据主题去做一个命题作文那样的感觉。在你有了一个想法之后,将它做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会令你有畅快的成就感。”彭胡本身是个喜欢挑战的人。

如今的市场不同以往,广告开始向浮夸、虚华的方向发展,商家也更加直白地在广告中直接“喊”出自己的产品,而非有内涵地表达。但当与记者谈论起当今广告业浮躁的氛围时,彭胡表示他依然愿意投身于其中。“世界上有一些待遇最不好的工作,但它仍有人在做。只要这个工作是你喜欢的,它还能够维持你的生活,我们就已经获得莫大的满足了。”

面对拥有着更好经济基础的年轻一代人,彭胡认为,每个人的从业标准都该是这样——以喜欢为出发点,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认为,“如果去追求大部分人看来的所谓的生活幸福,选择一个薪资好的工作,但是你并不喜欢,并不想为之奉献,反而是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只要你喜欢一件事,这件事又能正好满足你的生活,就已经是一件和幸福的事情了。”

渴望表达的冲动是彭胡觉得他能坚持下来的最重要而的原因。“如果你是一个喜爱广告的人,你会是一个好的乙方,一个服务者。”但彭胡并不觉得自己对广告本身有多大的兴趣,“我不想迎合广告,我希望广告能作为我表达的手段。”所以,相较于满足甲方的要求和标准,彭胡更想当一位创作者:“我更喜欢这样的定义:你首先是一个创造者,然后再是服务者”,但他认为这其实违反了作为一名广告从业者的原则。广告在他的心中并非只是一种推广产品的媒介,它还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它考虑的因素比艺术要更多”,他直言道,“广告更难,因为广告受众能看得懂的语言较狭隘,如果受众看不懂,那它就会跌价。”彭胡的观点很明确。

“并不是有了一个好的甲方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做出来的作品是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的。”此外,彭胡还分享了这几次比赛实践后知道的广告业现况:在广告市场上,有一部分甲方审美不高,或提出来的要求十分刁钻。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彭胡态度坚决地表示:“广告业界人认可的,是在广告金主给出苛刻的条件束缚时,兼顾商业效果和艺术效果”,而这也正是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最想做到的。 “真正能得到业内认可的广告人是能在一个很难做的命题之下,用自己的创意,做到两全其美,满足所有人,这是一种突破,所谓广告就是突破。这项工作的魅力所在就是因为有的时候不经意的一个点就会打破你之前的所有的想法。”

在采访过程中,彭胡面对记者问到的关于广告业界的问题表示深有感触,他一直把自己的位置、广告的位置都看得很清楚。在他心里,广告日后将不会再存在,但他也笑道:“那得是多久的事呢!”在当下,他依然愿意继续做广告,做属于他的艺术。

坚持底线,不去迎合的彭胡,能走出一条独属于他的广告之路,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寻回灵感,坚持自我,已是幸运。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