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2018毕业生特辑】我的最大可能性
——专访设计艺术学院14服设雷雨姗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07-06      

微信图片_20180620201909

六月初,高温热浪温吞地逼近,离别也同样在无形中靠近每一个毕业生。采访时,雷雨姗已经离开校园,投身到忙碌的工作中。但约定时间刚到,电话那头传来清亮的声音,笑声爽朗,有关她的一切都让能人联想到四月的和煦微风。

“设计是我”

雷雨姗是14级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她带着自己对服装设计的一腔热忱度过了充实的四年时光。她还将和这份心爱的职业一同奔赴更远的未来。

在她眼里,设计早已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是设计中点睛的一笔。如果将完整的设计比作一团毛线球,那些看似琐碎的经历,都会是指引她向前探寻的线头,她顺着它慢慢走向终点。比如,这次的“出壳”毕业大秀的主题是“丝路”,而她的作品正是从她在西藏支教的经历中汲取了灵感,将传统藏服与现代时尚结合,用别具一格的设计完美诠释了大秀的主题。她的设计最终获得了“最佳造型奖”。

雷雨姗为自己作品起名“藏在”,虽然大部分人都会因为作品中的西藏服饰元素将它念做“zàng在”,但她自己却更喜欢读作“cáng在”。因为那次支教经历,她对西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无法忘记和那些纯真的孩子一起围炉歌唱的夜晚,无法忘记从孩子那里收到的承载着他们心意的小礼物。于是,她将这些情感一笔一画绘进她的设计,将这段经历一针一线织进她的作品。

“公益是我”

作为青志的副部长,雷雨姗除了学习之外,在大学四年里最常做的就是和青志的其他成员一起做志愿。一开始是在桐乡的养老院或者小学里做志愿,大二那年,雷雨姗跟着青志去了甘南支教。她和当地藏族留守儿童一起度过了半个多月的时光,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于她而言,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她认为自己得到的远比付出的多,就是值得的。这也一直是她坚持做公益的理念。她坦言自己毕业离校最舍不得的社团就是青志,她在青志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群有热情的人去做同样热爱的事在她看来是最快乐的。

当然,除了自身情绪的满足,从公益中收获的一切,哪怕只是对方的一个微笑,都是对她最大的慰藉。公益这件事,她会一直坚持做下去。以后如果还有机会,她也很愿意再去一次甘南,再去看看那些孩子。


微信图片_20180708133131.png


“我还是我”

一步步走来,雷雨姗很清楚自己每个阶段应该要做什么事。大一、大二,她去北京学习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大三开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一些小设计。“凉快制造”“浙传羽绒服”等等都是由她设计出品。这些对她最终的毕设有很大的帮助。设计的难,并不只困难在图稿的构思和绘制上,成品和自己的设想南辕北辙是常有的事,服装的剪裁、结构、版型等等小细节都需要反复地琢磨、修改。大量的修改、一次又一次的推翻重来,也曾让她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她的老师告诉她,“你不要管别的,坚持做下去就好了”。“只要坚持做了,就一定会有好结果”,这也是她一直信奉的一句话。

她向我们分享了最近让她感触很深的一件事,在一个创业比赛上,有一位评委说,“做人要踏踏实实,做事要扎扎实实。”这虽然是一句很常见的话,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其实很少。这句话让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到这两点。

至于未来的规划,雷雨姗说还是要不断的学习,去挑战更多的可能性。她也特意提醒学弟学妹,大学的时间真的是加速了几倍,一定要好好珍惜。同时也要抓住机遇,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她一直坚持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论是学设计还是做公益,一切都缘于热爱。她是风,是流动,是随心而行的自在。她是火,是汹涌,是从心所欲的热烈。她为自己绘出各种可能性,她还是她。


721241962153676817


记者手记:

由于时间原因,没能和雷雨姗见面进行采访。电波的层层阻隔让我们无法了解到更完整更真实的她。但我相信,她本人一定远比文中的她灵动有趣。宋冬野唱“艺术之王垂死于度量”,在她身上,无论是设计作品还是旅行中的照片,都是艺术而鲜活的。设计艺术的价值难以估量,她,也无法以一言蔽之。愿她的未来,皆由她自己度量。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