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自我设计与超前定位——路一直都在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10-09      

  李欣,1978年4月出生于黄山市,2001年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文艺系摄像专业,同年加入浙江艺术摄影学会。曾担任浙江卫视极限探索类栏目《信天游》编导和摄像;2002年到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工作,任中国唯一摄影专业栏目《瞬间世界》主编导,同时被聘为新华社摄影部中国图片总汇全国首批50名签约摄影师之一。2003年受邀参加“百家媒体聚焦新西湖”即时摄影活动,在与路透社、美联社、共同社和国内知名摄影记者的比拼中,获得银奖。现为安徽电视台文体电视剧中心导演、全国摄影网站《佳友在线》安徽版版主,《徽风色影》特约评论员,《FBCAR》车友网资深会员。李欣2003年底进入安徽电视台以来,曾先后担任2004、2005、2006、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导演的晚会和文艺专题节目分别获得中国电视金鹰节提名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学术奖和安徽文艺奖的一、二、三等奖,其中2006年安徽文艺奖共十四个奖项中一人包揽八项。2007年执导电视散文作品《永远的大别山》,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现任安徽卫视综艺节目《周日我最大》、《星光魔范生》制作人。

  在传媒业你争我抢的厮杀大潮中,他在坚持在风口浪尖上毅然前行。凭着不安于现状的铮铮铁骨、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政治素养他一路过关斩将,央视,新华社,浙江卫视,安徽卫视都曾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但最终,他选择了落叶归根,在他的导演下,娱乐节目开启了新的篇章;在他的指引下,全民魔术热演绎的风风火火。乘风破浪,追求突破,这便是眼前这位随和幽默的校友在工作中的态度。

大学之路---痛并快乐着
  作为从知识分子家庭走出的孩子,李欣的求学之路似乎一开始就没有大家想象的完美,在通往浙广的道路上,戏剧化的一幕幕不断出现。
  1996年的夏天,怀揣着家人的期望,他参加了当年的全国高考,未达到本科线,于是家人勒令他复读,不甘于只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的李欣动摇了。有一天妈妈递给他一张报纸,里面有一则东方航空招空乘员的广告,拿着这张报纸的李欣好像看到了希望,于是他毅然决定去报名,经过严格的测试,他从3000人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招收的5个男生中的一员,就这样他阴差阳错的进入东航,成为了一位空乘员。
  上天似乎也在眷顾着李欣,他的求学道路不可能只在工作后就停滞。1997年,当时已经工作一年的李欣听说北广将在安徽招生,随后他去报了名,在没有任何辅导的情况下他的播音专业考了全国第三名,当时父母信心倍增,他们开始支持儿子走艺术这条路。可是,机会还是从身边溜走了。1998年,已经是第三年高考,李欣许下了一个诺言:无论如何今年一定要走掉。于是为了求稳,他考了北广、浙广、安徽广播学校的专业考试,甚至还考取了成人的本科。应试浙广时,他为了播音之外多一分把握,临时抱佛脚学习了相对分低的摄影,没想到,这学的却是是一生的爱好和事业。最终,擅长播音的李欣进入了了自己相对陌生的摄像班。
  三年高考的经历让他提前体味到了人生的无奈,他懂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三年来自己和家庭心理的重负。进入大学后,他在学校表现得十分积极,在大一就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大二又成为了文艺系团总支副书记,并积极参与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活动。于是在2000年当国家提出“开发西部,了解西部”,浙江团省委决定由浙广组成“西部文化行”小分队时,他也毫无悬念的的成为了当时唯一的摄像跟拍。说到这儿,他翻开了一本由母亲专门制作的相册,里面密密麻麻地放满了西部文化行的珍贵照片,学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往事历历在目,再回首,仍是一生无悔的记忆。
  “我们沿着丝绸之路从杭州到西安、兰州、嘉峪关、敦煌、乌鲁木齐、吐鲁番,我们16个同学,4位老师,一个记者,在2000年7月出发,8月10日返回,火车上硬座64个小时才回到上海。”虽然路途煎熬,但是实践的过程却让他痛并快乐着。
  “西天取经”绝非容易之事,这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小组成员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到当地电视台,团委,民族部门去了解当地的地理、文化、文艺资源,采访拍摄的过程虽是辛苦的,但是那些特殊的人和事却让他们颇有感触。
  西安之行他们跟拍了西安的考古界泰斗姜开任先生,这个善良真诚的老人已经快80岁了,为了自己的考古事业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一个人住在考古队小破房子里,用尽毕生心力研究大雁塔和小雁塔。西部行的队员们对老人进行了采访,面对这样一群追求梦想的大学生,老人用心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他们临走时还双手合十,鞠躬将他们送到大路边,作着揖久久地目送远去。仙风道骨的老人家对事业的无悔追求和艰苦钻研的品质深深震撼了李欣。
  在敦煌莫高窟,他们有幸成为藏经洞发现千年纪念的参观者;在贫瘠的戈壁滩上,他们偶遇海市蜃楼;在新疆同时见到和采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和新疆党委书记王乐泉……这些考察计划之外的收获让他们异常欣喜,同时也激发着小组队员们的战斗力。
  “‘快速投入战斗,准确的捕获你所需要的信息’,我们每天拍的东西晚上老师都会用电视放出来回看,这之间也跟老师之间发生了多次争论,甚至于面红耳赤要打起来,事后证明老师的经验和我们的冲劲加上我们新的思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那是创作的过程。”就这样,看似艰苦的西部之行在收获与感悟中成为了大家日后联系的纽带。一路上彼此的肝胆相照、师哥招待的一碗牛肉面、载歌载舞的热情的少数民族兄弟都令他们难忘,而队员们也不负众望,日后也都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岁月已将当年队员们的青涩消磨逝去,而不变的是大家当年的情谊,那种一起奋斗的创作的过程让李欣收获颇丰,这也注定了他的大学生活会是一场激烈的、受益匪浅的战斗。
  “一个人开始懂事,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他的经历是有关的,但是一个人的定型主要的还是在大学里面”, 提起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个对他一身有着重要影响的地方,李欣赋予了它重要的意义。

电视之路---高尚的人才能做出高尚的节目
  在常人看来,毕业后的李欣在事业上十分如鱼得水,凭借着在大学期间优异的表现,毕业之初的他没有为找工作发过愁。但是每一份成功的事业都不仅仅是进门和了解这么简单,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超前的定位和踏实的脚步。
  大学期间的第一堂讲座让他受益匪浅,“自我设计与自我定位”这一条尤其让他记忆深刻。“ 搞传媒的要会吃苦耐劳,要全面发展,‘一技之长,一专多能’,一个人合适的定位很重要,不能眼高手低,‘到什么份,说什么话’”。正是这句话的提醒,让李欣在最初进入央视和新华社的时候没有随遇而安,为了日后更大的目标,他选择了吃苦耐劳,“人不比五年,比十年”,为了这句话,他要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电视之路,摄影起步”,这是浙广邵长波老师写在自编教材里的一句话。正是因为自己拥有扎实的摄影功底,在最初进入央视《器材导航》栏目时,李欣作为唯一精通摄影的导演顺利地站稳了脚跟。刚进台里的一年之间他就访谈了200多位国内知名摄影师和100多位国际摄影师,并渐渐的由一个在高端摄影圈里完全插不上话的新人,到后来的与摄影专家和国际品牌研发主管谈笑风生,这一点点的进步都是他成功的选择了定位,并一点点凭认真的态度拼出来的。
  哪怕是在SARS期间,他也没有胆怯逃避,而是以一个记者高尚的职业操守,迅速投入到一线地战斗中去。在火车西站,他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这样一场大的灾难已经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火车站里到处站着黑压压的民工,他们用脏兮兮的口罩罩着下巴,小商贩们也应时的推出口罩消毒的买卖,“看到满满的都是人,突然感觉到作为记者你有一种使命,作为摄影者你有义务记录下来”。
  之后,他们到地坛医院的公园采访了当时最早进入医院进行拍摄报道的两位摄影记者,出于对贺延光和卢广两位英雄的敬仰,栏目组主动不带口罩以示共同面对困难;即使在最危险的环境下他们的节目也没有停播,哪怕是每半小时被拉去消毒一次,也要坚持录制;后来到小汤山亲身体验医务人员的辛苦,在布满了汗水的眼镜后,那坚定的眼神也从未因此离开过。
  正是这些难得的经历让他的个人能力有了更高的飞跃,后来他还有幸参与制作了那场没有观众的晚会——共同抵抗SARS的晚会,以及“我们一同走过---SARS解禁”专场晚会。“虽然现在SARS已经过去,但是却给中国人留下非常深的心理阴影,每次提起这段经历会不由自主地面部抽搐,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当时,杭州市文联还特邀在主办的杂志里跨页整版刊登了李欣的抵抗SARS的摄影专辑。而这些难忘的片段,也成了他日后巨大的收获。
  在事业慢慢有了起色之后,李欣又断然放弃了眼前的这份事业,转而朝着安徽卫视开始了自己新的定位。“当年在央视正处于人事改革期,经常有知名的导演打电话来另谋出路,有时感觉就像是浮萍,虽然在水面上开得特别漂亮,但是一阵风浪过后,风吹雨打后的浮萍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根就会顺着水飘,飘到哪再重新开始”,李欣的根最终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
  2003年,李欣借回乡火车接头处一点点灯光匆忙准备了半宿时政,之后通过集体招考顺利地进入安徽卫视,进入台里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做安徽春节晚会的导演,而这也成了他事业上重大的转折点。第一次进入安徽春晚剧组时他还是个懵懂的小伙子,跟随着很多前辈老师工作,当时他还提出了很好的创意,他提议用书法,篆刻,街舞喷涂,剪纸分别代表安徽的风光,建设,时尚进步和民俗,第一次引进等离子用于舞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个创意十足的宣传片建立了整个晚会的骨架,而这场晚会也获得了金鹰奖的提名。
如今连续导演了四届春晚之后的李欣对安徽的创作队伍、文艺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也渐渐明白了领导一开始就把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的原因。正是凭借春晚的契机,他的个人能力和文艺知识都有了一个积累的过程,为更热爱家乡、在安徽更好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2006年拍摄的《永远大别山》,是为了纪念红军立夏节起义75周年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系列电视散文,也是李欣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个“五个一”的作品。“人总是对一种新的类型要尝试”,在这之前,一直没有电视散文作品系统反映大别山革命史,于是安徽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这部电视散文,而他作为唯一一个代表安徽台的导演,分别到大别山腹地的安徽、河南、湖北进行了多次拍摄,“作为导演我一天的睡眠是3个多小时,其中一次拍摄在将近四十度高温下20天就走访了15个镇,每天早上四点半拍日出和地貌,下午两三点吃中饭,到晚上十点才吃晚饭。”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让他从一开始对红军历史的匮乏到后来的对新民主主义战争史的详细了解,并和很多老战士和专家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也正是这个片子,让他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作为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要不断的去尝试新的节目:纪录片,新闻,晚会,文艺专题,电视剧,娱乐栏目,吃了这几个之后就什么菜都不怕了,大家都还年轻,要不断地尝试,自己才有一个目标,早定位但不能早归类”,来到安徽卫视的李欣在经过春晚、大型系列片、娱乐资讯等节目的锻炼后没有急于给自己定位,而是开始了自己新的目标。
  《周日我最大》——这是李欣电视之路的又一个起点,最为一档娱乐节目,它是2007年安徽卫视和台湾合作完成的一档娱乐节目,它采用了制播分离的制度,凑巧的是,制作双方派出的三位负责人王博、李浩和李欣一样均是浙广校友,还是连续三年接力的安徽老乡会会长,这样亲密无间的合作基础也奠定了《周日我最大》强猛的势头。作为周日晚间的功效类娱乐节目,《周日我最大》一开播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且收视一再飘红。不断超越自我的李欣和制作团队从不安于现状,2008年他建议用新的版块改造原有的节目,此时刚好台湾掀起了魔术热,凭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到预感近景魔术会因为很强的参与性而成为一个新颖的事物。于是栏目组联系台湾华视,决定从台湾邀请魔术师,但是由于预想的魔术师出场费太高,他们想到了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刘谦。2008年3月份,刘谦第一次录像,那个有着孩子般的性格的魔术师第一次走上了安徽卫视的舞台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那些神奇的魔术和刘谦一起成为了收视的标杆。2008年4月《看我七十二变》魔术版块正式开播,在全国省级卫视娱乐节目收视竞争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周日我最大》稳居收视排行前三。随后刘谦走上了央视2009春晚的舞台,随之掀起了全民魔术的热潮,而节目也创造了包括中央台在内全国同时段,收视持续一个月全国第一的奇迹。李欣和制作组乘势追击,借着这股魔术热又研发制作了另一档季播栏目《星光魔范生》,共投资1000多万制作十三期,节目再次引起了全国轰动。
  说到自己现在从事的娱乐类节目,李欣坦言,其实这和自己的个性十分不符,但是却乐在其中,“娱乐节目外表娱乐,但是在中国娱乐节目是广电总局重点监控的对象,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所把控,传统的说教已经为大众所不接受,寓教于乐是要去共同探索的”,正是这样优秀的政治素养才使得他的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高尚的人才能做出高尚的节目,全国广电反低俗化,并不是仅指主持人染头发说错字,我们肩负的更多是舆论导向,政治这条线永远不能乱”。
  “文艺不是简单的为政治服务,它同时担负着舆论导向,教育和娱乐的功能”,在政治这条路上,李欣始终把握着统一的方向,从SARS到《永远大别山》,从安徽春晚到《周日我最大》、《星光魔范生》,他始终没有忘记这样一条主线。就在最近,他才从广电总局“三项教育和反低俗化”培训班回来,又要开始忙活中央台与省级卫视“庆国庆全国十小时联合直播”的工作。

走的每一条路,都要有我的一份天空
  总结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李欣总结出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四字真经:宽松,开心。“人要随遇而安,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是说我的任何一个环境,都要有我的一份天空,要施展我的才能,电视是基于科技的发展,它是一个团队创作,与人协作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很重要,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机会自由的去创作,而那种同学在一起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
  谈到自己从摄影开始的电视之路,李欣说到:“自己本职的事情尽量认真一点,从学校就要开始注意自己的积累,不管拍的是烂片子也好,好片子也好,建议大家把片子留下来,作为一个观众和一个创作者,两者的观感是不同的。再说毕竟这些资料代表一个人的历程,我觉得年老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留下来的是照片和光盘是点滴回忆,是你一路走过留下的印记。”高考的3年经历让他觉得生活是灰色的,但是大学再回来,当父亲问你喜欢什么颜色时,他坚定的回答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因为那时候的他觉得生活是五彩的,“搞电视的人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人美,物美,情操美”。
  最后,作为学长的李欣还真诚的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一些有关就业的建议:
  1人要有志气 ,就业不必操之过急,刚毕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于有时候离开家乡,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但到任何环境里面你要坚持你的追求,不要因为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或者是短期的困难而退缩,关键在于积累。
  2要跟任何人学习,可能你的栏目里面话很少的老同志是高手。
  3当需要你拿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时候,不要顾及太多,尽管提出你的想法吧!
  4多学习国家的政策和对广电从业者的要求,保持主流导向,才能使你少犯错误,做无用功。
  5有条件的话,毕业后尽快地提升自己的学识,再进修,多和同学打打电话,也许短暂地交谈会成为合作的契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李欣一路走来的经历,我们懂得了自我定位和设计的重要意义,只要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无畏地前行,路将永远为有准备的人敞开。(来源:2009暑期实践优秀校友寻踪队 周倩)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