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愿孩子们被世界温柔以待
——来自14戏文1班给应姐的感谢信
来源单位: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5-04-10      

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是文学博士,亦是文学院的副教授,学识满腹,优雅亲和,其主讲的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更是有口皆碑,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使人启发良多,广受同学好评。同时,她也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班主任,一大群孩子亲切地喊她“姐”。她在每位同学生日之时赠上精心挑选的书籍,始终用母爱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着他们温暖与力量,一同克服初入大学的不适,并肩面对未来的挑战。
她,就是应小敏老师,文学院14级戏文一班的班主任,孩子们亲爱的“应姐”。



亦师亦母 用心良苦

大学是人生一个崭新而未知的阶段,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最初踏入校园那刻是诚惶诚恐的。应小敏老师对于孩子们初来乍到的微妙心情,深有体会。“一下子离家千里,离开了成长熟悉的环境,必定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她感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让他们尽快融入进来,愉悦起来,班主任一定得做些什么。”作为班主任而非任课老师,应小敏老师开始在班级群里面与同学们开展了频繁的线上交流。同学们初入校园的紧张、陌生感,逐渐在她的耐心开导与轻松气氛中一扫而空。
光是线上交流自然无法满足“爱子心切”的应老师。在上学期,每周她都会在桐乡呆两天,晚上她必定走到孩子们的寝室里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话,谈谈学习生活上的苦辣酸甜。“这是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年,至关重要。”她谈到,“及时关注他们的点滴,倾听他们的生活,这是我的分内之事。”的确,只有一个顺顺利利的开头,才能更好地继续大学生活。应老师笑称,“到了大三大四就会渐渐放开手了,现在还是会抓得牢一些。”


一本书 一份期许

而最被戏文班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应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那份别出心裁的生日礼物—— 一本书。“说到赠书,其实也是在交流接触过程中了解了孩子们的性格、特点之后,促进他们成长学习的一个选择。”应老师是个有心人,在开学初便整理好了所有同学的生日日期,而后精心为他们一一挑选书籍。她往往还会在书中夹一张小纸条或是便签,上面写满了对孩子的期许与祝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希望我的一点小鼓励,小支持,能给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一点帮助。”
让应老师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班里的贾建国同学。经过半个多学期接触,应老师喜欢上了这个爱看书,爱思考的“文痴”男孩。应老师决定赠他一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期待从大师的解读中开阔这个男孩的心胸与眼界。未曾想到没过几天,贾建国就给应老师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读书心得。“这是很令我感动的,”应老师有些小激动,“给孩子的爱、期待,有了反馈,有了结果,这就值得了。”
除了爱看书的孩子,应老师还逐渐发现了许多爱拍片的编剧、导演“苗子”。她在送上了相关书籍的同时,亦在创作上给孩子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我们孩子目前的作品仍是稍显稚嫩,缺乏一些生活上的质感。还是做不到概念大于性格。这需要不断的磨砺与练习,不能急,慢慢体会生活,打好基础,一定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


名不虚传的杰出班主任

应小敏老师为何对班主任这个岗位有着如此细致深刻的体会与心得,她坦言离不开7年前担任班主任的经历。2008年,她开始担任广电编导一班的班主任。这群调皮的孩子最初让她有些操心,不过很快她发现,用爱与真诚去与他们沟通互动,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无限的潜力。在生日之时赠书的“习惯”也是那时开始养成的,在馈赠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潜力,最终在他们成长成功路上助了一臂之力。四年后毕业,全班48位同学中有17名同学考研成功,其中4名出国读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只是很可惜,在他们大四这年我去英国做访学了,很遗憾错过了他们的毕业典礼。”从应老师的语气中,你能感受到一位含辛茹苦的班主任对孩子们深远的爱,这份爱,开花结果,化成了令她骄傲的东西,也化成了最深的牵挂与惦念。
而谈到如今的戏文班孩子,应老师也是满满的自豪。“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90后的善良,勤奋,还有上进心。”应老师对他们亦有着无限的期许,“相信经过几年的磨练,多多实践,他们也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在振翅飞向这无边社会之前,应老师始终张开怀抱给予着他们温暖与力量。因为她相信,这份微不足道的爱,能让所有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附件:您赠一本书,暖我整颗心
——来自14戏文1班给应姐的感谢信

有人说生日是一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有人说18岁对人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那么我想,18岁的生日意义非凡。
第一次来南方,第一年踏入大学校门,对身边的一切陌生而好奇。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室友,在一切新的地方心中怀着一丝畏惧与忐忑。希望得到关心,得到肯定,得到妈妈般的呵护,这些,应姐给予了我。
开学后的半个月迎来了我的18岁生日,兴奋中又有失落,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过生日,对于每一个收到的祝福都心怀感激,而应姐给的生日礼物更是说不出的感动与开心。
有人说:“大学的班主任除了开学见一面以后就跟没这个人一样,就是挂个名。”但我要说,我们的应姐不是这样的。她认真关心呵护着班里的同学,在学习生活情感方面都愿意并且真挚地给予我们帮助,让我们在这个“远方”感受到家的温暖。应姐在我生日前亲自将生日礼物——一本书籍,龙应台的《目送》,送到我的寝室,对我说生日快乐,还给我写了祝福的话语折成心形夹在书中,内容如下:
刘畅,生日快乐!希望未来的四年,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当离开浙传,可以潇洒地挥一挥衣袖:“我无怨无悔!”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



句句真切,字字寄予期望,看到应姐的信心中暖暖的,感觉自己很幸运在大学中遇到这样一个认真负责体贴同学的好老师。
将《目送》认真读完,觉得在其中得到的人生感悟很多,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并感悟着作者的亲情实感。写了一篇书评给应姐,应姐认真批改,并指导帮助我提高写作水平。
不仅是对我,应姐对待班里的其他同学也是如此。她贴心地记着班里每一个同学的生日并送书给我们,大家都为有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幸福。
再多的话语只汇成一句话,想对应姐说:谢谢您!老师辛苦了!我们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刘畅


在来到文学院的第一个学期,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书,陈丹青的《草草集》。
其实刚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一次闲来的翻阅让我逐渐深入到书中去,逐渐了解这本随笔和作者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感悟,整本书读下来,于我也是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应小敏老师赠予我的。
作为生日礼物来说这本书本就意义非凡,而从中我也看到了应小敏老师对我的关心与期待。
不光是我,上学期一旦班里有同学过生日,每位同学都会收到老师的一本书作为礼物,正所谓教书育人,应小敏老师大概就是希望我们能更多的通过读书修炼自身,成为一个如同纸质书般厚重深沉而拥有内涵的人。
应小敏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认真负责、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在这过程中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从而让我们有了更多努力的方向。
在生活中应小敏老师对我们也十分关心,我们因此亲切地称她为“应姐”,在上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应姐会时不时地来到我们的寝室里关心我们的生活,关切地询问我们是否过得适应,让我们在原本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温暖。
我觉得应姐送给我们的虽然只是一本书,但更多的,我想她是为了带给我们一种多读书的习惯,读书的确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涵养和气质,也许很多年以后我真的成为了一个博学内敛的人,我想到那个时候我大概还要回来感谢这位让我终生受益的老师。
——杨焙元


高中以前对大学的印象一直是疏离的,老师都说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就解放了。但其实这样的解放可以说是你独立自主了,但也可以说是大学更冷漠了。不会有多少人很花费时间来告诫你做什么,你已经长大了,该自己管自己了。
远离家乡,远离熟悉的环境来到这里的人们,心中都有几分不安存在。曾说大学你的班主任开学见一次,以后几乎就没有交集了。但应老师打破了我的这个认知。可以说,应老师让我对这个学校有了一个明确的初印象,让我的不安定开始平静。开学之初,我就错过了开会的通知,焦急的打电话过去,是应姐温柔且耐心的声音。班级会议上她讲了很多。提了很多,并且不时的小小开个玩笑。看的出来她是多么努力且认真。
在生日时收到来自应姐的一份礼物是很意外的,但也很欣喜。在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时刻,没有人记得你的来处,也不知道你的生日,却收到一份真诚的礼物,这其中的心情是很难言的。而我是一个爱书之人,也爱看书,书对我来说更有不一般的意义,对于这份礼物真的很感谢,更感动于应姐的用心。
她真的很尽责也很尽情,平时我们的聊天动态也会关注。期末考试的那天,她问了大家感觉,并且给大家说明了考试与高中时的不同之处。让人佩服的,应姐针对每一个人给了中恳的建议,询问了我们的计划,她的建议让我觉得未来似乎明晰了许多。
很感谢她的温柔与耐心,让我更快地融入了这里。
——刘和鸣


老师给我的《编剧:步步为营》,我大致看完了,只是看得时候错乱了些顺序。上大学了,许多老师都向我传达了一条信息,所有我们以为创意十足,亦或者非常优秀的作品,绝不是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不断地积累和训练,用技巧和经验铺垫而来。编剧也是一样,要在掌握纯熟的技巧基础上,规章化的创作。
这让我这个喜欢故事的人感到非常吃惊,李碧华的《青蛇》、《霸王别姬》都属于无论在情感还是情节上都非常成功的小说,她说她的写作不过是自由的写,那些鲜活的人物自然地跃然纸上。经过时间的考验,金庸先生的小说也经受住了各种评论,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恩怨情仇的江湖气息,也有着忠孝节义的文人风范,不过,我并不知道他是如何写就的。
但是总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就是等待,这里的等待不是盲目的无所作为,而是不为既有的规则限定思维。现在的中国电视剧像是陷入了一种僵局,创意的僵局、风格的僵局,07年《奋斗》火了,于是各种八零后的故事被搬上荧屏,10年《宫》火了,于是各种后宫中的勾心斗角开始涌现,12年《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儿》火了,于是《致青春》、《匆匆那年》接踵而来。并不是不懂得技巧,也并不是缺乏经验,而是现代人急于求成的通病,当然,我也有。可是这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克制的,技巧的出现只是为人提供稳定有效的方法,却并不适用于优秀的创意独特的作品。
其实说到这些,也只是我一个孩子般不成熟的想法,谢谢老师送的书,我也会努力向更好地自己发展,见到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上,大概人本就是迟迟徘徊在路上的苦行僧。
老师,生日快乐。
——李伊珏


作为班长,和班主任接触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多。没上大学之前,听说大学里的班主任都是形同虚设,出现的频率是一学期甚至一年一次,但是大一的班主任应小敏老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
应老师虽然不给我们上课,却时刻保持着和同学们的联系,经常在班级QQ群里和同学们交流,热切关注班里的各项集体活动,全程参与班委选举;组织去杭州青年电影节观影的时候,应老师让我们借住在她家,整个周末都在陪我们;运动会期间,她为班里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送来巧克力,还请班里去下沙为运动员加油的拉拉队吃饭。应老师对同学们的关怀并不是刻意为之,但却无微不至。
最让人感动的是应老师会在每位同学的生日当天送上一本书,书中夹带着一张小纸条或者是便利贴,里面有老师亲手写下的祝福和寄语,非常暖心。戏一班为拥有这样一位热心负责的班主任而感到高兴。全班同学祝福老师,愿她工作生活顺利愉快。

—— 韩静瑶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