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互联网评论召唤媒体“原力觉醒”
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来我校主题讲座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5-19      

5月17日,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来我校开展“原力觉醒:互联网评论为什么能挑大梁?”主题讲座。

作为中国一线评论员,《腾讯大家》、《光明日报》、《新京报》等新闻平台专栏作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沈彬提出“原力觉醒”的自创概念,指出新闻评论是“告诉受众不知道的故事”。

沈彬首先向同学们区分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差异。“评论简单来讲就是改变别人看法。”沈彬指出,新闻报道强调中立性,而新闻评论需要指出是非对错,给出明确的态度。同时新闻评论具有特殊功能和作用,即针砭时弊,揭露丑恶,能够表达新闻报道所不能表达的态度与观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沈彬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心得。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评论

沈彬强调受众需要新观点、新材料、新表达。评论中既要有观点还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评论具有互联网产品的特性,这需要评论员培养产品交互思维。恰当的“新概念”往往能“用最少的字节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让读者眼前一亮,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要求评论员有解剖事实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规则思维和建构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提炼概念、创造概念,将其应用在标题上,形成符合传播规律的互联网产品。

“金句”是秘诀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大片段”传播,互联网时代是以小句子为主的碎片化传播,这需要评论员能够写出“金句”。“金句能用两三句话打动人,同时还包含丰实的内容”,文章的“网感”与互动感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转发,从而提高文章的传播效率。受众对一些语句有深刻的印象,文章才不会在互联网大潮中被淹没。

新闻界“薛定谔的猫”

新闻事件的意义,在于传播和评论这两件事上。“没有新闻评论的时间,可能就无法确定它的新闻意义有多大”。

评论产品一针见血,与网民诉求的直接性相匹配,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传播调性;评论产品有着短平快的优势,时间、价格成本低的新闻评论,能实时带动流量,互联网评论的“第一时间”能让读者深入探讨,持续跟进事件。

一篇短小精悍、一针见血的互联网评论,有带动燎原之势。在沈彬看来,新闻评论堪比新闻传播界的“薛定谔的猫”。评论已经从原本媒体的后卫变成先锋,成为了独当一面,快速吸引流量,提高传播带宽,展示媒体价值观的主要新闻产品。

新闻评论召唤媒体“原力觉醒”

主流媒体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公信力,可以启动舆情,引发社会关注,为看似普遍的评论产品充分赋能。评论表达立场,提出质疑,能把民间之声呈现在舆情场中心,又能将权威的声音广泛传播,达到及时定性定调、澄清谬误的作用,沈彬相信评论产品已成为媒体转型的利器。

此外,他解释道评论只是表达立场,提出质疑,不是在找麻烦“‘挑刺儿’也是一种正能量。”现实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积弊、民间的质疑,如果有序纳入到现行司法解决渠道、行政处理渠道,可以推动相关制度政策的变革。

他也提倡研究型写作,希望能为汉语世界引进销量知识,将学术论文“兑现”成新闻评论。在探求评论写作中使内容丰富的捷径中,他鼓励评论员深挖国外案例、历史背景等具有横向与纵深性的“富矿”。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不少同学站着听完了两个小时的讲座,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沈彬调侃道:“有种郭德纲相声专场的感觉。”最后,沈彬与同学们进行了现场交流互动,就同学们的疑惑和问题给出了耐心专业的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整个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