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我看见了任性却温柔的水流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05-30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柴静《看见》

  新书《看见》的扉页上,她只用了简单的几个字介绍自己:1976年生,主持过夜色温柔、新青年,现为看见主持人。简简单单,不粘不滞,是新闻人的利落。2001-2012,是柴静的央视十年,十年的历程呈现在别人面前的不过是简单的一行字,但对柴静来说却是自我对自我的探寻,在这十年里,她终于从那个用力贯彻着正义感与道德观的小记者成长为一个自信从容的媒体人。

  柴静曾经说过:“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很久以来,在中国这个魔幻现实的国度里,新闻因为种种原因呈现不真实的面貌,被粉饰被埋葬,“做新闻”早已成为一种社会舆论的宣传工具。同样的,从事新闻的媒体人一直站在神坛俯视着芸芸众生,在他们的新闻报道中既有不平不满、疾呼、暴跳如雷、攻击式的抗争,也用浮于表面的悲剧式煽情来吸引眼球,有同情有悲悯,但唯独缺少了平等。



  但是,柴静在她的《看见》里讲述她的采访故事,讲述那些给她留下深刻生命印象的个人时,终于让我看见一个走下神坛的记者,摆脱轻慢偏见的思维定式,她蹲下来,与那些千千万万的平凡大众保持着同样的生命高度,凝视着他们的眼睛,以最谦卑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去掉装饰,关注细节,看见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个看不见的纽带。柴静,她知道新闻报道的主体永远是“人”,做新闻也永远是做“人”的新闻。



  怎样一点点去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在认识人的过程中反省自己,这些是《看见》这本普通的采访记录手册最大的闪光。她写吸毒的妓女,写滥交的同性恋,采访因家暴而致丈夫死亡的女囚,采访遗忘在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这些社会边缘化的问题,柴静却带领我们看见了,看见了那些一直以来被人们有意无意所忽视的社会痛楚,看见了那一个个不同的生命可能。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永远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有人在还原“人”,有人在认识“人”,不急躁不灰心,用坚韧且执着的性格一点一点的改变世界,像任性却温柔的水流。我们都看见了。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