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读书杂感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5-03-30      

       一般看书,都是随手在空白处做标注、写思考,顶多在某本读书笔记上面写下一两点想法。写下一点笔记,也好,正好总结,把思考条分缕析,不叫凌乱散失。

       谈对人性的浅陋思考也不过是从前辈那里得来的。或许只有光阴流转,待到人生夕阳时,才会有深刻体悟吧。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她人生行至晚年,半生经历后的凝结,尤其《走到人生边上》(副题《自问自答》)很大一部分在写人的问题,涉及开头提到的思考点。

       由先生的文字,我想到的是,人及其本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构成(就精神层面),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如果一定要分出个善恶来,恐怕只能说在某个阶段在善和恶的思想斗争中,某一方占了上风,就看谁能够维持更持久的胜利,无论这个过程是否明显。柴静在《看见》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好人或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干了坏事的人。”也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杨绛先生以灵与肉、灵魂来分析人性。

       人有个性。人的体质不同,性情也迥异,但也都是各种性情的成分相互不同比例地杂糅到一起致使。个性是天生的,终身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便是一生的秉性了,无关善恶,或有优劣。

       先生讲,人有本性,这是整个人类通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认识水准的差别。

       讲到几个重要的本性。

       “食色性也”。这是人所具有的欲望,而且人的欲望简直就是无底之洞,越激发越没个满足。所以物欲要适度、要制衡。先生也讲,“所有的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灵性良心”。这是善的那一部分精神,比如恻隐、羞恶,比如道德良知。这些是世间生物所共有的,但是人能够更进一步。这一部分更具理性,能够使人追求提高精神境界。

       “人具有双重性”,也就是我所想到的,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复合体,在不断地斗争和妥协。所以当人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怎样选择是相当关键的。

       有几个常见的矛盾。

       人是有私心的,很正常,只要适度。但是一旦过度,滋生自私甚至吝啬。

       人有自尊心,它可以决定你的方向,要么懂得自重自爱,要么爱慕虚荣。

       人有好奇心,但是也去向不明。走向极端可说是肮脏的。

       不可否认,人是从来没有孤立存在的,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甚至不可见的过往留下的痕迹和潜意识。“天人合一”也有这个意思。人长期处于逆境或者顺境当中,要么接受激励或者旁敲侧击,努力向上,要么无法应对,导致沦陷。向善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方向,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围城”,都是必然的。

       上面这些,就是人性中所具有的最简单的矛盾,注重善于注重恶的两面相互斗争、妥协,决定我们的走向。人性在历练中不断提升,把善的一面不断扩大,放大它的作用,而恶的一面则被掩去,使人向良处发展。

       人性就是复杂的矛盾复合体,一直与讨论起来也颇有困难,并且这个命题,或许不是我现今这等阅历可以深刻认识的。

       荀子曰“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不可学而可能,可事而成之者,谓之伪”,后天的方向,亦至关重要。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中,先生写道,两者只有谁占上风,而没有谁消灭谁。本来就没有哪一方该被消灭。在同一躯体中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出问题的。又写,人的经历会留下印记,发挥潜在的影响,虽喜怒不形于色,但未必没有影响。

       这些复杂的思考,得出这些结论。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是毕生阅历后的思考。或许人生、人性这样的命题,只有在经历了生活,年华一点点逝去,阅历足够丰富的时候,将要老去的某一个节点,方能有所体悟吧。

       在自己的经历中,或者回望自己的人生,是思考最直接的方法。去看别人的生活,也是一种路径。有人说,“他人经历的,我必遭遇”,在别人的生活中,也能有所参悟。

       记者的职业,让我们走进别人的生命中,感悟更多。《看见》就是柴静在经历了别人的一部分生活后,得出的感受。

       《看见》所写的,也是具体事例中的发现,不再赘述,只说收获亦是颇丰。

       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复合体,只有足够的阅历,才能真正领会。以上不过是一点思考而已。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