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演出整体性的核心:导演戏剧观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6-05      

6月4日下午13点30分,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文学院101教室,由文学院承办的讲座“演出整体性的核心——导演戏剧观”如期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张仲年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著名导演、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他曾出版《戏剧导演》、《影视导演》等多部著作,并导演过多部话剧、戏剧与电视剧。其中,他导演的作品《逆火》在1995年4月德国第十六届柏林国际电视广播节上荣获“亚洲未来奖”。

张涵-1

“再没有比各个部分之间完全和谐的和谐更能震撼人心的了。”张仲年用俄罗斯杰出剧作家尼·瓦·果戈里的话作为本次讲座的开篇。随后,他开始阐述本次讲座的第一个观点:“整体性使导演成为独立艺术”。张仲年向大家介绍了著名导演阿·波波夫以及世界上第一位导演艺术家梅宁根公爵,他一边梳理戏剧发展,一边向大家解释这两位戏剧大家的思想。张仲年总结道:“衡量导演成为独立艺术的标志是整体的持久和谐一致。”在他看来,这里的整体一致并不单单是指导演与演员之间的整体性,而是包括整部戏所有的因素之间的整体性,并且这种整体性是持久的,从始至终的。

之后,张仲年还向大家介绍了几位著名的中国导演张彭春、洪深、焦菊隐以及他们的作品。张彭春是中国导演第一人,他虽然并不是专业导演,但他的出现结束了当时中国新戏没有导演的尴尬状况。而洪深则是专业学习戏剧表演的导演,改编并导演了话剧《少奶奶的扇子》,在中国首先建立了导演制度。在谈及为何《茶馆》如此受欢迎和赞赏时,张仲年总结道:“完成演出的整体性不能靠导演一个人的力量,实现整个舞台的完整性需要一群独立的艺术家通过集体努力才能完成,而且这需要这一群艺术家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而如何把散沙似的思想统一到一起,就是导演需要做的。”

张涵-2

在讲座中,张仲年说道:“戏剧是什么?戏剧为什么?是‘戏剧观’对戏剧的根本认识。”在他看来,戏剧观就是真正实现整体性演出的核心。洪深导演的作品《赵阎王》的失败,让洪深开始认真思考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之后他改编王尔德的写实作品《少奶奶的扇子》便广受好评。至此,写实戏剧观开始成为中国话剧导演的主流思想,中国导演就开始了漫漫的写实戏剧观发展之路。而在谈到焦菊隐《茶馆》的成功时,张仲年概括道:“焦菊隐对‘民族化’进行了持久的探索,并创立了‘诗意写实的民族化戏剧’。”

在谈到另一种戏剧观——写意戏剧观时,张仲年说起其发展的背景:“面对着中国戏剧独尊的写实和再现的状况,很多戏剧家并不满意,也做过种种尝试,他们把自己的努力称为‘民族化’。”他谈到,黄佐临在1962年首次提出“写意戏剧观”,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思想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在十年文革后,再度发表的写意戏剧观在中国戏剧界引发了轩然大波。张仲年在谈到黄佐临与焦菊隐戏剧观的区别时,张仲年说道:“佐临先生追求的是‘史诗写意的现代化民族戏剧’。”

张涵-5

当中国戏剧观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时,出现了“表现美学”。张仲年说到了徐晓钟在1994年提出的“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观点。张仲年称:“这种观点是动态的,拓宽体现了开放,徐晓钟并没有否定两种戏剧观点,而是让民族化和现代化的争论得到了和解,让真实性和假定性的讨论得到了综合。”

在讲座的最后,张仲年谈到新的戏剧观正在发展。他从张艺谋团队制作的《又见平遥》实景演艺项目中的体验式观赏,谈到了当代体验经济以及数码影像的发展对戏剧的影响。新媒体演艺与多媒体影像的发展,让全息影像和真人表演相融合,推动了舞台虚实结合,把导演演出整体性的手段变成了整合性或融合性的手段,让写实与写意有机结合。他将之称为“融合戏剧观。”

张涵-7

在讲座的最后,张仲年说道:“无论是哪一种戏剧观,都是可以多元并存,也可共生共荣、共创共赢的,导演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张仲年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给予了听众们很多关于戏剧观的知识,他希望前来听讲座的同学们可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对这些戏剧观产生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