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刘子瑜学长讲述他的新闻理想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0-10-17      

  新闻网杭州10月17日电(记者曾静) 10月17日晚上18:30,由校新闻记者协会和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的“直面现实,直击黑暗”《青年时报》特稿部记者刘子瑜的专场讲座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热闹开讲。

  校党委副书记王文科上台讲话,他赞赏了刘子瑜的拼搏精神,希望优秀毕业生返校介绍经验的系列讲座能继续下去,祝愿校新闻记者协会越办越好。

新闻人应有的品质  
  一上台,刘子瑜就坦言自己是第三次来报告厅演讲,但还是有点紧张。话不多说,他首先就介绍起新闻人该有的品质。他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就是要有爱心,没有爱心的新闻采编流程是不会被人们看重的。在杭州“70码”事件中,许多记者想采访被害人谭卓母亲的要求被拒,而她独独接受了一位女记者的采访,就是因为该记者在得知谭卓母亲住的招待所条件很差后,给她带去了花露水和饭菜,这份贴心的关爱感动了谭卓母亲。
  其次,应该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个人很喜欢“天道酬勤”这句话,他的第一篇被《钱江晚报》录用的文章是他投的第47次稿;他为了报道“兰溪水污染”事件去了10多次金华,晚上打着手电筒去坟堆,用手接滚烫的排污水胳膊被烫伤;“惠普质量门”事件中,他用连续14篇报导把惠普送到了央视315晚会上。他说如论如何新闻理想绝对不能丢失。
  再一个就是要强攻专业,多求问。理论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是支撑实践走下去的源动力。他说在新闻方面我们学校有一批实践和理论都非常厉害的老师,所以要好好上课。他还提到在上次采访杭师大校长时,校长说,“我们大学生在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时,还应该要有自我成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要从书本中才能获得的,他推荐我们多看经济学、社会学和人文综合类的书籍,拓宽知识储备。
  再者就是有敏锐的观察力。一个记者的成功与否,最初都不在于写稿子的好坏,而在于发掘新闻的速度。他曾经在半小时内完成了一篇2700字的稿件;报导学校外面“流氓大叔”的新闻,从采访四方代表到成稿只用了半天。
  第五,就是要客观对待事实,学着包容。虽然在很多的新闻事件中都会生出平常人都会有的同情和愤怒,但这种情绪对做新闻是有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其实仔细想想,任何时候新闻记者永远都是第三方,没有对当事双方说三道四的权力。

他眼中的学校新闻
  在他看来,浙江省应该是全国最注重校园新闻的省分之一。很多媒体都开有大学生校园版,就杭城大家熟悉的《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等都开有专门的校园版或科教版。校园新闻应多以社会新闻为主,纯校园新闻为辅。很多人都觉得身边没有新闻,但他认为大学遍地都是新闻,大学新闻这个领域,以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龙头领域。
  我们如何发现大学新闻呢?他教给我们四个字——眼疾,手快。在你不确定一件事到底是不是新闻时,他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新闻热线。一般的新闻线索是80到150块人民币,重要线索是上千块,以几毛的话费换取如此高的报酬,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我们怎样做好大学新闻,他告诉我们三个方法:一是硬新闻软着陆。比如说去年浙江传媒学院全校学普通话这件事,如果就是单单这件事《钱江晚报》等媒体是不会报道的,他就去问校方学校老师要不要学呢?如果老师普通话说不好学生可不可以指出来呢?在都得到肯定回答后,他用了“学生监督教授学普通话”这个题,在晚报上发了这篇文章。二是要全方位立体式采访。一个成功的记者,无论是多么小的新闻,都应该尽可能采访到各方面的观点。三是要尝试用各种方法写新闻。总是同一的风格,既没有突破,读者看久了也会厌。
  在这,他给我们看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新闻采访指南的内资,里面有25个写新闻的注意点,涵盖了从标题到词性到句子语气以及采访前后的各个方面。比如说第一点就是,写作时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再比如说第十六点提到,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找人”,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和联系方式。最后一点是慎用电话采访,现场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则。关于这25点,刘子瑜学长逐点给我们解释,并举出实例,其中说到多次自己的亲身经历,底下同学都报以佩服的掌声。

他教给我们的好习惯
  他给我们例举了自己的一些习惯,当然是在他眼里的好习惯:在学校时,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同城所有报纸的科教版面;写完每篇稿子,自己先读三遍,爱心稿自己读到哭才交给编辑;采访前罗列采访提纲;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社会底层的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坚定的政治使命感一定要在,要明确什么可以报,什么不可以报。
  此外,他还推荐了一些报纸、杂志和网站。报纸杂志类的有《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周刊》。网站有新华网教育频道和校园频道。杭州本地的报纸推荐《钱江晚报》、《青年时报》(尤其是评论周刊)、《今日早报》和《中国青年报》。
  最后,他劝诫我们“新闻的路难走,但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不要丢失了新闻理想。”
                                                                                                                                  (图/杨诗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