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从法国文学看中国,法国诗人在诗歌中探索中国——玛玛杜教授来我校讲座
来源单位: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13-12-12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特邀塞内加尔籍法语老师玛玛杜•阿卜杜拉耶教授于12月10日下午在B108召开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庆“中法文化日”系列活动之法语讲座。本场讲座由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承办,法语外教oliver出席此次讲座,浙传法汉双播专业全体学生认真聆听了讲座。

  玛玛杜•阿卜杜拉耶是对外法语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是研究法国现当代文学的专家,现执教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关于中国——解读维克多•谢阁兰的《碑集》与保罗•克洛岱尔的《东方的认识》。维克多•谢阁兰与保罗•克洛岱尔都是法国诗人,他们的这两部作品都是描写中国。首先玛玛杜教授分别介绍了这两位法国诗人的生平,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简单介绍。之后他对标题为《关于中国》进行了解释:中国就像是诗歌写作和理性思考的代名词。

  接着玛玛杜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内容结构和文学特色,分析作品间的异与同:在这两束投向中国的诗意目光中,谢阁兰作品中的是一个本地人“内部”眼光下的中国,克洛岱尔作品中的是一个旅行者“外来”眼光下的中国。他进一步解释谢阁兰的《碑集》以唯物主义者视角,克洛岱尔的《东方的认识》则以感官主义,通过描写爱情与友情探索中国。前者的认识如同科学知识,后者的认识如同文艺复兴。二者的同在于他们对中国共有的激情,他们多次因行政与考古的原因短居中国,在中国的灵感激发下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对于谢阁兰和克洛岱尔来说,《碑集》和《东方的认识》就像是他们中国行的硕果。他们在诗歌写作上尝试运用散文诗作为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中国)理想的表达方式,他们使法国作家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改观:从18世纪的民间游记中得到的传统观念,转变到将中国视为一个能进行感知教育的国度。

  在讲座的最后,玛玛杜与听众进行交流,回答听众的问题并为听众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