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青年影人沙龙”2014年第一季】
第一期:优秀的电影至少看五遍
来源单位:华策电影学院       发布时间:2014-03-10      

   3月5日晚,电影学院团委学生会在新国交一楼seven coffee 咖啡厅举办了长达2个小时的本学期首期“青年影人沙龙”,本次电影沙龙邀请了拍摄《云水谣》、《开国大典》、《甲方乙方》、《与妻书》等诸多被大家熟知作品的中国电影摄影师兼导演王小列,王导也是正式调入我院的电影学院首届导演班的学生导师,同时参加沙龙的还有摄影专业课老师张兴,摄制班和导演班及学校其他专业的同学40余人参加了沙龙活动。王导及张兴老师跟同学们分享了对电影及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想法和经验——要在一万个人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重点在于沉淀内心,对所见的事物拥有独到的见解与眼光。


没有理论支撑的灯光师不能成为好的摄影师
  周同学:我老感觉自己上半学期的学习只学习了理论却缺少了实践,剪辑、摄影之类技术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现在其实更想得到专业的指导。
  王小列: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像你这样的问题感觉,都急切的想学会这个专业所有的技术,你现在对哪方面的实践比较想得到呢?
  周同学:现在虽然有摄影课但是有时候连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却学一些繁杂的理论,老师您觉得有用吗?
  王小列:那好,现在针对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个来自河南的灯光师,拥有专业的操作灯光的理论与技术,却想要转行摄影,被我制止了。一个成功的摄影师,不一定要懂机器,你要懂的是美学、构图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撑你拍出好的照片,所以与其做一个你并不懂的执行摄影,还不如安安稳稳做一个灯光师,同学你还会说这些理论没用吗?
  张同学:老师您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史怎么认识的?
  王小列:我想说现在我其实是在聊最实际的“饭碗”问题。我想一句话回答你的问题:电影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类。你的受众是观众拍电影顺应的是这个时代观众的需求,如果简单的把它分为这两类还是有些不恰当的,对吧?

电影素质高于技术
  吴同学:王导,我想请问下,您觉得是技术重要还是素质重要呢?
  王小列:现在的电影应该所有的技术都是靠平时理论的积累,这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的,再加上从小到大的天赋,只有技术没有理论就好比你会玩单反却拍不出理想的照片,而你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之后,实践起来就潜移默化随着内心的想法变的很专业。在制作影片的时候,剪辑能不能跟组,摄影能不能跟现场,仅仅了解如何去操作机器,流程如何拍摄,布光如何布,这做的仅仅是表面的功夫。重点在于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内心的积累。在学校表现好的,到了社会上未必能混的好,有的人为考试而生,也有的人为干活而生,大学不能仅把这四年当做衡量自己专业生命的时间点,我们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
  张兴: 我大学本科就读于美院(中国美院)摄影艺术专业,那时候经常羡慕推轨道、装镜头的人。能够碰到机器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像我一直学习理论,从没碰过机器。但是在我毕业之后,凭借大学学到的东西当上了摄影指导,而当初在推轨道的人现在还在推轨道,他可能痴迷于机器与实践,一生没有变化。个人认为成功之道在于理论的积累,观念的潜移默化,对节奏的感觉,比如布光怎样才能有规律,拍空镜头要注意什么,它在什么环节,有什么作用等等,这都需要在校的积累,老师的传授,而社会只教速度与效率。

看电影至少看五遍
  在沙龙进入尾声之时,王小列导演强调:“我变成你们的老师就是把最有效,最捷径的方法教给你们,所以我给你们提供一种有用的看电影的方法:看电影至少要看5遍,把镜头肢解,重复看,仔细推敲电影中的精华之处,仅看一两遍只能说明你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却不能成为真正的电影人。并且你们在校期间重在积累理论知识,掌握电影的语法与镜头语言,理论的积累与技术的娴熟才是一位成功的电影人。”
  积累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如何在大学期间注重自身的美学素质、文学素质、音乐素质、人文素质等的培养,是现代大学生需要,也是应该积极去思考的。电影,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