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百年视野中的茅盾研究
记茅盾研究高端论坛之王嘉良先生的演讲
来源单位: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5-04-10      

4月3日上午,由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承办的茅盾研究高端论坛暨矛盾研究丛书首发会于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云集桐乡校区,更有文学院众青年才俊、学生作家参与讲座。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嘉良先生为我们做了题为:“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的主题演讲,倾情讲述百年视野中的茅盾研究。
讲座一开始,王嘉良先生便展示了大师的谦逊风范,表达自己对于未竟的茅盾研究事业的遗憾。他更担忧当下社会文化流失。茅盾研究处于严峻状态,当今社会对茅盾成就的关注度走低;茅盾的作品也很少出现在学生课文中。当前茅盾研究陷入困境,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各界对茅盾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厚的奠基,想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实属不易。其二,80年代后,茅盾研究遭到前所未有的争议。在80年代前期,对茅盾先生思想、文学以及其价值上的评价也处于一边倒状态。

对于茅盾研究所遭受的争议,王嘉良先生如是解释:存在人为炒作。他认为社会上部分评价过于刺耳,甚至有的毫无依据,仅是个人化的主观情绪。同时,对于茅盾的评价也有一定偏差,很多人只从政治文化这个单一视角来判断他。80年代后,中国开展了重写文学史的壮举。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现代作家,而茅盾则是第一个被重新评估的作家,他的经典作品《子夜》开始被“削平”。茅盾与大多先锋作家不同,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民族政治文化,绝非阶级政治文化。而有的人却单方面强调用政治化手段建设文学,此举必然会形成误读。王嘉良先生将中国文学界和日本文学界对茅盾的看法对比,提出抱着偏见去看问题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必然形成认识上的偏差。相反,应该将茅盾放在20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去考量其价值。在茅盾研究上,我们需要反思,要对其进行科学、公正、准确的评估。
茅盾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评价是王嘉良先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对于部分人对茅盾地位、贡献的怀疑,他为茅盾正名。他解释道,茅盾继承的是欧洲正宗19世纪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也探讨了茅盾的文学创作模式,以及他的作品是否能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讲座最后,王嘉良先生对我校发行的,关于茅盾研究的作品加以赞赏——在注重史料搜集的同时,从多维视野中对茅盾进行研究,还原作者内心。他也鼓励同学们努力挖掘、探究、深化,创作出更多优秀文学作品。
   王嘉良先生对茅盾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著有《茅盾小说论》、《茅盾艺术范式论》、《萧乾评传》、《战时东南文艺史稿》、《诗情观念与审美构造》、《浙江20世纪文学史》、《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等教材、论文集、辞书,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奖、省教委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2011年出版了《王嘉良学术文集》12卷。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