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唐诗的心灵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10      

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座丰碑已流传千年。虽然王朝已覆灭,诗人已远去,但文字却伴随着历史伴随着文化代代流传,永不消逝。一本书,纵跨三百年,横揽三百首,以全面而精准的方式带领人们走入唐诗的殿堂,领略当时的风光。这,就是《唐诗三百首新注》。

在不同人眼中,唐诗三百首有着不同的模样。史学家看到了历史人文,古都风貌;文学家看到了遣词造句,艺术手法;大丈夫看到了祖国河山,小儿女看到了悲欢离合;武人看到了风沙,雅士看到了山水;游子看到了思归之切,离人看到了等待之苦;得意人看花,失意人看酒……

我看到了“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看到了绝顶的泰山、三千尺的飞瀑,看到了神州大地的辉煌壮丽;我看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看到了诗人们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我看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看到了诗人笔下的缠绵爱情,浪漫又悲伤;我看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到了诗人间友情的可贵与彼此的珍重。

我看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到了李白一身不愿屈就权贵的傲骨,看到了文人坚守本心的志向;我看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看到了征伐动荡施加给人民的痛苦,看到了无数诗人无数为国为民的心;我看到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看到了王公贵族的无上奢靡,却也看到了诗人们对此的声声控诉。

唐诗,是我们小时候的“床前明月光”,是离家时的“慈母手中线”,是梦中的“一身转战三千里”,是故事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是考场上永远分不清的“山随平野尽”与“星垂平野阔”,也是铭记于心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我在想,我们在唐诗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吟诗作对吗?好像不是。是锻炼面对古诗洋洋洒洒写出几百字分析的能力吗?好像也不是。唐诗,分五言,分七言,有边塞,有田园,种类众多,各有异同,但说到底,不过都是诗而已。我们在其中读到的,是主题,是技巧,但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是诗人寄托在文字中的感情。这些感情,或许有些我们体验过,有些则没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直接地欣赏他们,并为之而深感震撼。

读诗,体验的是审美享受,收获的是文化积累。唐诗数量以万计,精华者有,平庸者亦有,读选集,读注解,则能大大提高读诗效率,享受唐诗之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我所追求的,既不是作诗也不是吟诗,而仅仅是伴随诗人与诗歌,领略历史岁月,体验心路坎坷。为别人的故事而热泪盈眶,足矣。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