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一醉红楼不知休——感《红楼梦》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03      

《红楼梦》作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经典的属性不言而喻。但也由于这本书被高度赞扬的评价,又让从前的我望而却步,或许是它的故事太长,人物关系过于冗杂,其中夹杂着古语用法和现代语法的差别,有点晦涩难懂的滋味。《红楼梦》此书是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缺少人去阅读的重要原因。在我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必须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想象自己也是贾府的一员,也许我是书中的某个主要人物,或者我是一个伺候贾府少爷小姐的小丫鬟,总之,看着贾府花开花谢,等待一场剧的落幕,我谢幕,留下的是什么?我感受到,那叫怀念。

看着《红楼梦》,感伤木石情深,却也知天命不可违,那也只当是绛珠仙子受过甘露之恩惠,泪还神瑛侍者的一场大梦罢了。再看着木石情断,高鹗续著将宝钗许于宝玉,黛玉魂归离恨天,于此“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可惜又可叹,若如我想,这是另外一场梦,梦中神瑛侍者未洒恩绛珠草,绛珠草就不会投报滴水之恩,就不会有宝黛“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初见,也不会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成长相伴的亲密人,更不会在最后宝黛阴阳相隔。木石情深终究输给了金玉良缘,两人在后来由于宝钗的出现的分合争吵,渐生间隙,着实可惜。但是我确实真真切切被宝玉在黛玉葬花时所表述的话语感动了。“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闻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的收着,等着姑娘回来。……”这段放在现代来,就是宝玉对黛玉的真情告白啊!若能一直不见结局多好,这样,我依然可以看见宝黛互相打趣,无忧无虑享尽世间男女佳偶的美好时光。

除了书中的情缘感人,《红楼》书中所描写的场面之宏大,服饰之精美是从古至今很难有所匹及的。黛玉进贾府,正门石狮蹲守,角门入,“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大理石大插屏。……”一府之奢华,尽显其间。除了开头之处对贾府风光的描写,我也极其喜欢曹公对大观园景色的描写,大观园中的白石、翠障、清流、佳木、奇花……想象流连其间,如入人间佳境。贾府姑娘成长在如此环境,也难怪个个钟灵毓秀。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美好模样。曹公不仅仅是可以将景物描写的出神入化,如临仙境,更是他对诗词精确的把握。一人写诗,却又是数人之诗,风格迥异,各有好坏。其中,令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黛玉为宝玉在元妃归省试才时偷递的一首诗,是为《杏帘在望》,其间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将诗歌拔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由个人之情转向国家之大见,这不只是一个小女子的诗,应该说这是曹公的诗和他的愿吧。当然,书中斗诗之处不止一处,文章中处处有诗意,有才情。曹公之才在书中大展,着实令人感叹是否借用了神仙鬼才的双手。

首次观赏红楼,粗略地泛读,我觉得是可惜的。因为在自己这本书中红楼有她自己的文化体系,里面涵盖的建筑文化、诗词文化、人文化等,种种串联成这样一部举世巨作,无论她是想讽刺还是警醒,总是有着一定的意义。真正静下心读过的人,即使大结局,依然会觉得余味犹存······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