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许三观是不是英雄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来源单位:其他       发布时间:2014-05-22      

十分庆幸自己没有落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当初看完《活着》,富贵的一生使我强烈地感受到生活属于个人的绝望,它虽和时代息息相关,却有饱满的无辜感。而许三观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时代变革下活生生的小人物,利用他来呈现“真正”的现实。余华在八十年代,已经有了“先锋文学”这一说。他自己越来越像一个“暴君”,试图将人物符号化,不断用暴力和血腥来揭露痛苦的存在。

《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字朴拙,白描的对话和粗俗的俚语都安守本分,使我找不出任何余华在文字上的优势。然而,它又能十分贴切地让我感知许三观平淡无奇的一生。他的事迹是乏善可陈的,那个贫穷的年代,有多少市井小人物同他一样,过的是最世俗的生活,能记录的也是最庸常的故事。如果许三观有什么壮举,那么就是他十二次卖血,随之成就了一个家庭的成长,度过了中国最艰难的革命时代。那么许三观兴许算得上是英雄。

许三观是一名丝厂的送茧工。那年,他二十岁,爷爷告诉他,去卖血的人才是健康的。那种语调,过于冷静,就像天塌下来,和下雨一样平常。卖血换钱,那是一个多么苦的年代。终其一生,他一共卖了十二次血,一次卖血娶妻,一次为全家,一次为二乐,一次为许芬兰的私情,还有七次为大儿子一乐,最后一次没有卖成,是为自己。荒谬平静的叙述几乎成了余华最重要的手段,许三观的很多想法,在白描对话中不能为我们所理解,好似读者成了聪明人,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无知的小人物,说尽俗话,做尽俗事。第一次有人带他去卖血,叮嘱说,要多喝水,让血稀释。输完血,就像刚从女人身上下来没有了“力气”,要吃活血猪肝,喝下温一温的活血黄酒。还有后来他发现许一乐并非自己亲生,就“坦率”地排斥一乐,那种爱总是夹杂着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缺少一点人情味。他的世界观通过一次次自述鲜活地呈现出来,一次次地卖血,人物性格才逐渐饱满了,面对厄运表现的平淡和多次起伏的亲情描写,突然又有了拨乱反正之感。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他们是真的善良,那就是人最朴实的美。而我们认定的黑色幽默之感,不过是结合自身的处境先入为主罢了。

余华在小说中,运用了“重复”的写作手法,许三观不断卖血;许玉兰每次委屈就坐在门槛上大声哭骂;每次有家事,左邻右舍及路人,“他们说”总是重复多次,众口铄金,谣言四起;许三观每次卖血以后去饭店吃猪肝喝活酒,诸如此类,都成了小说呈现喜剧的关键因素。不经意间,就让人带着悲悯的情怀破涕为笑了。另一方面,也就是余华对历史背景的处理,比起《活着》就偏淡了一些。许三观历经了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炼钢铁。接下来就是当时的全国大饥荒,最后是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事件,在小说中大多都是通过许三观的口中出现的。许三观的所见所闻,正是当时贫农阶级的想法,“你知道吗?为什么工厂停工了、商店关门了、学校不上课、你也用不着去炸抽条了?为什么有人被吊在了树上、有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你知道吗?为什么毛主席一说话,就有人把他的话编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话刷到了墙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车上和轮船上、床单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锅上,连厕所的墙上和痰盂上都有。毛主席的名字为什么会这么长予你听着: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共有三十个字,这些都要一口气念下来,中间不能换气。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文化大革命来了。”这一段对文革的阐述,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虽说许三观的逻辑不够正确,说出口却又合情合理。身处其中的底层阶级说出的话,让我明白毛主席若犯错误,后果确实是不堪设想的。但这些荒诞的事情真实发生过了,如同我们本着社会主义,却能在新闻上频繁收到强制拆迁之类的社会事件一样,历史始终具有讽刺意味。

回到许三观人物本身,说他是一个英雄人物,却只能停在生存层面上。英雄是悲悯的,是时代的牺牲品。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不成,在街上泪流满面,足以说明,人始终是平凡甚至平庸,只是苦难衬托出英雄的幻象,没有人真正会丧心病狂地在渴求苦难并成就自己,好似我们现今的拇指时代,琐碎的压力就等同于不断涌现的平凡,引用许三观的一句话:“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之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这句话里,大致就暗藏了些许这样的味道。

我认定他是个人命运的英雄,当他不再为厄运卖血,真性情的哭泣也值得我尊敬。我希望自己将来也会有那么一天,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多舛的人生,在付出代价之后,能够轻描淡写地拍一拍桌子,喊来爆炒补血猪肝和温一温的活血黄酒,这片刻的人间美味。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陈贤快 编辑者:李莹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