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行者,美哉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4-05-09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听一张很老的唱片,20年前的旋律,却仍然打动着我。人们在阅读时会有很多独特的习惯,父亲喜欢以茶为伴,坐在书桌边规规矩矩地阅读;我则更随意些,太阳好时就坐在面对着阳台的地板上,音箱里流出悠扬的音乐,或者窝在被窝里,对着一盏黄色的灯光半困着读到深夜。这一切都是为了享受阅读,找到一个支点而后放开灵魂活到另一个世界。沉溺于文字里,做一个美最忠实的追随者,亦是人生的幸事。

宗白华老人的美学著作本不多,而《美学散步》基本上囊括了大师所有的经典之作,读它就如同将自己的灵魂浸泡到艺术的染缸里漂洗,翻到最后一页时,已经脱胎成了个对艺术有着完全新的理解的人。更难得的是,它让我懂得中国式的美,是温润如玉的东西,让人温暖,而不是遍体生寒。——这与许多危险的、尖锐的、刺刀见血的美有着天壤之别。这本书传达着这种温暖艺香,传达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与灵气,更是在讲述艺术、美学和生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美的宿主只是一张纤薄的宣纸,可人们会为了追寻这苍白与单薄下美的深与沉,倾其一生地在这条不绝之路上行走着。

如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写道:“我们应该必须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这和宗白华老人写的“以美来摄取美”有着极相似的意味。美的心灵是捕捉美的基础,而内心需要用阅历来丰富,这又是必须要经过时间的磨练的。

诗人的一生都在竭力去体味人世的繁华与寂寥,人情的温暖与陌生,以及内心因一丝美的触动而引发的灵感的浪潮。所以里尔克会认为一个心太过年轻的诗人写的诗未免显得乏味。诗是一种对美最精纯的提炼,它内力爆发出的一种惊艳的、无法令人忽视的美的力量。顾城写有《内画》一诗

“我们居住的世界

有一个小小的瓶口

可以看见世界

鸟垂直地落尽海里

可以看看蒲草的籽和玫瑰

一个世界的镜片

我们从没有到达玫瑰

或者摸摸大地绿色的发丝”

目光,发现美最直接的渠道,就如同一面镜子,然而“看”对于一个对美有着极大渴求的诗人来说,还远远不够。他渴望到达玫瑰,抚摸大地发丝,既直面美、触摸美,然而他从没有这样做过。从某种角度,对美的追求造就了诗歌,对美的渴望产生了诗歌。

画家亦是美最忠诚的信徒,执笔一生而无悔。他们迷恋色彩和线条,试图把文字的美,思想的美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让一些无法捉摸的思绪和灵感,通过自己的笔,成为直观可感的色块和图案,从而以另一种方式展示美。达芬奇用4年时间描绘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而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的韵味仍是众多画着一生难求的艺术高点。将多种不同层次美糅合在画纸上,并尽可能的保持它的本真,画者人生的意义或许在此。

触摸美、描绘美非常人能胜任,然而感知美,也算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他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反复阅读着这一段文字,我抬头凝视着窗外,几行大雁飞过,老梧桐树苍老的枝桠上,叶渐萧疏,楼房突兀的将街道隔成互不关联的豆腐块,黄昏的天空有些灰,并不是每天的夕阳都斑斓得摄人心魄,并不是每一处街景,都永远干净而静默。它美么?我所生活的世界。

有位作家说,她愿将收藏美作为一生的习惯。若人们能多沉下心、躬下身细细品味这个世界,在平凡的生活中捡拾平凡的美,试图寻找与自然的共鸣,或许心境能开阔些,离“静照“也更近一些吧。

活着的滋味与快感,也许由万物之美而承载,生之微末与死之悲壮,都在漫长的一生中、在行走的步步光辉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文章作者:陈雨思 编辑者:谢薇娜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