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书评】饥荒年代——浅析《饥饿的女儿》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4-10-21      

自从上个月从图书馆书架上取下这本书到现在,已经快超过一个月了,想法不够充足加上拖延症泛滥,终于等到酝酿好了感情的时机。

于是,我,在一个忙碌到无头绪的周四,静静的坐在这里,敲上以下这篇文字。

我是不太爱看世界知名作者之外的书。一是觉得既然看名著,作者没有名气,那么写的书大部分也是索然无味的;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感,感觉看名人的大作很有成就。总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

但就是那么一瞬间,这本书出现的那么恰到好处。就像走在图书馆,一瞬间看到了对面书架中一双震慑你的眼睛。然后,就那么自然的,带着些欣喜,相爱了。

在心理学上面来说,人总有些受虐情怀,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总会想知道些类似战争,类似革命,类似饥荒年代的事。知道之后,会像处在当时环境中一样稍稍感受到那种痛苦,然后享受这种痛苦带来的异样的快感。而这环境的描述,则要越精细越能带给人震慑,约真实越能体验那种虚假的痛苦。

而虹影,可以说恰恰是将描述到达了一个顶峰。

一本书的主线是女主角的身世,支线是贫瘠的生活。

生活贫瘠,人心更为贫瘠。上一辈经历过中国饥荒年代,人饿瘦了,精神也瘦了。下一辈活在城市的阴影里,生活一片灰暗,内心也是。用作者的语言描述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这个城市腐烂的盲肠。是盲肠,无用,且腐烂。

就像旧社会穷人生活环境的缩影。先是狭小的生存空间,两个小房间挤下8个人,主角六六甚至和四姐与其男友共处一屋,厕所在屋内,一张帘子遮住的一个尿壶。羞耻心,脸面,文明都是在心理撑着。

用她的话说:像个猪圈,简直没站脚的地方。

冬夏的极端对比。夏季的炎热,从心里烧,贴着皮肤的毛孔,火苗般一丝丝的烤。人像活在蒸笼里,紧压着让你喘不过气。而寒冷,则是在夜里睡觉,把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躲进被窝,手脚冰冷,到半夜也暖不过来。

幸运却又悲哀的是饥饿与她擦肩而过。在饥饿面前,虹影将人性的丑陋无形的放大了无数倍。当母亲怀上六六的时候,好巧不巧那是饥荒的最后一年。亲人丑陋,哪怕一家人,吃东西时,每个人眼珠都瞪的好大,生怕自己少吃了一口。母亲亲生的孩子们都觉得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母亲多吃,没必要让尚未出生的六六多吃一点。国家也是丑陋的,再饿死人,国家的粮仓也必须满满的。

思想上更是一种可怖的境界。隔壁王妈妈毫无经验的新兵儿子剿匪送了死,却让她周身上下落得光彩,脸上堆满喜气,觉得当上解放军是最了不起的事。在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年,追悼会后,老师和同学像查牲口似的看人的眼睛,是否流过泪,是否红肿,表情如何。以此来证明对伟大领袖的忠心耿耿。大人们将旧思想顽固的传输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还不懂,只知道毛主席死了,要悲伤,毛主席搞“文革”的助手“四人帮”被抓了,要庆祝。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七十年代初开始,“反标”开始出现,“打倒毛主席”的词语被写在墙上,可既然打倒,为什么还尊称主席?

在这样的年代下,人没有思想,只有追随党的领导,盲目崇拜,这时候才知道,人的思想是会死的。

无论哪本小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感情。这就要说到主角的身世,从主角的母亲开始,先后有过3个男人。大姐是第一个男人,一个重庆袍哥的产物。母亲享受过荣华富贵跌进谷底,也经历过爱人被批斗无能为力的时刻。贫困琐碎的生活,磨灭的不只是青春,也带走了对生活的激情和希望。

大姐则是新时代女性的缩影,结婚,不满,离,在结婚,再不满意,在离。大姐和第一个丈夫吵架,丈夫怨恨得跑去党委控告,说自己和妻子阶级路线不同,将大姐的生父养父的事全都抖了出来。大姐在台上被批斗,他就站在台下看着她被斗。这样的折腾,像是用耗尽自己生命力的方式,对付一个强大的社会,但她改变不了命运。

六六,在这个城市的阴影下躲藏,渴望爱与关怀,将感情寄托于一个尽本分去关照学生的老师。贫瘠导致她的内心同样贫瘠,当历史老师出现的时候,那种可以寄托感情,可以体会到被爱,被给予的感受,难以述说。于是她一如当年的母亲一样,爱的透彻,爱的放肆,爱的打破了禁忌。

而后,历史老师死了。似乎伴随着他的死,带走了一地的残骸,六六心中的腐朽,她于这时,看清了过往,割舍掉它,选择了开始新的生活。

然后,她拿起笔,写下了这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是一个城市的自白,一个时代的控诉,一个国家的苦难,也是一代人精神的禁锢。

但愿我们在阅读过往的时候,也能想想如今,是否也曾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某种饥饿之中。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郭子嫣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