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暑期特稿·书影一夏】孔子:用温柔目光俯瞰世界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4-08-27      

“他在无望中灌溉出希望,用近乎偏执的真诚在黄沙漫天的时代构建了一个纯洁的理想国。”

当国家分崩离析,当理想破碎湮灭,当战争、欺凌和掠夺用手扼住人们的喉咙,世界用鲜血淋漓书写混乱的时代,人们用醉生梦死掩饰内心的空虚。孔子就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用温柔的目光俯瞰世界,用自己的一生来捍卫已经摇摇欲坠的礼乐文明。

山穷水尽的行者

“如果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把这句诗送给孔子,这个执着奔走在战乱的土地上的老人。

在这个“权力为王”的世界,人们变得强悍而好战,统治者们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方式扩张一寸寸的领土和欲望。也许是孔子的理想世界过于美妙,美妙到虚幻,统治者们即使相信着这样的世界,也宁愿选择战争为武器,用鲜血构筑城墙。

孔子带着弟子匆匆出发,游走在诸侯之间,寂寞地寻找着能够赏识他的贤主。他怀揣着赤诚的心,用近乎天真的方式劝说着君主们,并且相信着道的存在和人性的善良。遭遇过不屑的白眼,遭遇过惊险的围堵,遭遇过理想难以实现的内心崩溃,却仍旧驱使着木轮车固执前行。

然而,他那近乎天真的坚持终究不能救赎这个世界——礼乐崩坏现实丑恶,百姓痛苦呼喊生活飘零无依,对一切视而不见的君主最终还是让这个老人叹息着说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对抗世界的异端

残酷的现实阻挡了这个老人踽踽向前的步伐,于是他叹息着将全身心投入到了著书立说中。他那些关于仁爱、关于道德的学说,站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对立面。他是一个时代的异端,用只言片语的言传身教将“道”讲给后世的子子辈辈。

“我们生活中的时间就犹如万花筒里的画面,每次转动万花筒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但其实,我们的眼前就只是那同一个万花筒而已。”人生无论以何种面貌出现,构成人生的仍然是同样的要素。孔子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论语》中一句句箴言的背后,是他强撑这信念对道的坚守——也许是在午夜的梦回,也许是在萧瑟的秋风中,这个老人是不是也像一个脆弱的孩童一样,质疑着自己的坚持、质疑着污浊的世道?那些失望,那些痛苦,那些抑郁,真真切切地存在于老人的心灵世界,只是被隐藏在声声叹息背后。可以想象这个不被世界理解的老人在失望过后,又念叨着“知其不可而为之”走向讲坛——多么可爱的异端。

《论语》的字字句句诉说着老人的坚持,将杏坛授学的辛劳与平淡一一记录,将对无道世事的倔强反抗铭刻在儒家思想的骨血之中。

黑夜中的守灯人

“当对某一样东西的要求还没有进入一个人的意识的时候,这个人完全不会感受到对它有所欠缺。”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这样写道。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最坏的时代,早已化为一抔黄土的孔子,用自己的一部《论语》点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阅读着书中的一字一句,细数着内心。那些看似质朴天真的话语,却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们变得似乎有些麻木不仁的心灵。

在这个看似与春秋截然不同的社会中,我却惶恐自己成为孔子口中的“乡愿”。面对着战争、暴行、疾病,我们或许会愤怒,或许会口诛笔伐,却往往在身边发生不平之事时选择视而不见。阅读《论语》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丑恶现象的斩钉截铁的拒绝,总是让我敬佩,而又羡慕。

这个在黑夜中坚守着光明的老人,从来不是因为孔庙中攒动的人群、教材中划出的重点而伟大的。他用孤独的姿态,在昏暗的精神世界中划开一丝光明。

文章作者:吴纯雅 编辑者:谢薇娜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