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书评 > 新闻详情
【书评】《我这一辈子》中的京味幽默
——老舍《我这一辈子》读后感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28      

京味作为老舍小说中的典型文化氛围,不仅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北京市民凡俗生活的生动画卷,更展作家描写市民庸常人生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正是通过讲述一个“谋生者”的生活变迁,塑造了一个并不传奇的典型老北京形象,他有点头脑,“的确像个‘人儿’”,他尽力的追求精致的生活,讲理也讲礼。媳妇跟师哥跑了,讲礼的体面人自然不肯再去街头揽活,“他们只须多看我几眼,我便再咽不下饭去”。这种帝辇下市民形象的塑造是细致入微的,老舍不仅试图将他的外在形象勾勒出来,包括他的一举一动,一点小心思,老舍都拿捏得十分准确,这不仅归功于作者多年北京市井生活的切身体验,更得益于他运用文字的纯熟技巧和功力。

讲到“京味”,首先不得不说的便是小说中口语化的北京话。北京口语中以多儿化著称,老舍便将这种特色沿用到小说写作中,口语能够表达出书面语无能为力的灰色地带,更能增加文字的生活化的趣味。如:“从那件事发生了以后,直到如今,我始终还是个有用的人,热心的人,可是我心中有了个空儿。这个空儿是那件不幸的事给我留下的,象墙上中了枪弹,老有个小窟窿似的。”“空儿”便是典型的北京口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空儿”是指一种难以言说的缺失感,但用“空儿”来代替,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能够准确的传达给读者,谁不了解这种心里有“空儿”的感觉呢?作者之所以不说“我心中总有种莫名的缺失感”,是从人物角色的设定出发:主人公只是个读过一点书的庸常小市民,自然惯用口语。这种表达是符合人物身份的,更显出规范的书面语所不能有的优势——京味的表达。

说起幽默当然也是老舍的擅长。如:“看他端着大碗,跟着我们吃热汤儿面什么的,真是个痛快的事。他吃得四脖子汗流,嘴里西啦胡噜的响,脸上越来越红,慢慢的成了个半红的大煤球似的;谁能说这样的人能存着什么坏心眼儿呢!”为了塑造师哥这样一种粗俗大大咧咧的形象,老舍拿他吃饭时的窘相幽了一默。老舍此时的幽默已不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是出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读者读至此处,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对师哥这一形象有了生动的印象。

老舍是一位塑造人物典型的高手,在这之中写作技巧不着痕迹又给人轻松幽默之感,轻松幽默的背后又是市民文化批判的大主题,但在老舍笔下却写来自如,不禁让我们感慨作者功力。

文章作者:王潇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