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万花筒”式的童年回忆
【影评】浅析电影《我们天上见》镜头及道具使用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28      

也许是过于喧嚣的都市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一丝清凉的慰藉,也许是激情泛滥的“快餐式爱情”使得人们在银幕前日趋麻木,也许是平日学习和工作的竞争压力使人们变成“现实主义者”,当看到蒋雯丽导演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人间真情。或许是因为它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电影,更能体现故事的真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却高于生活,简单的温情电影能打动观众不仅仅依靠故事主题,同时需要电影技巧,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影片以蒋小兰的童年记忆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与姥爷的生活。以旁白的回忆性叙事形式,万花筒里镜像特写开篇回忆童年,拉开影片序幕。

常说:电影镜头是导演的第二双眼睛。影片中以蒋小兰的视角所拍摄的主观镜头,用儿童的视角使观众更容易体会到蒋小兰的内心感受。印象极其深刻的一段如蒋小兰回家寻找姥爷,镜头由第三方视角切换到主观视角,摇摆不定的镜头带给人们眼球最直观的感受,在奔跑中晃动的不仅仅镜头,更多的是蒋小兰焦急、害怕的心理状态。使观众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姥爷与小兰相依为命的感情,这种镜头的运用使影片更富有感染力。同时导演采用大量长镜头与空镜头交代故事背景与环境。长镜头的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真实感,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温情题材所强调之处。导演无需在言语上强调它故事本身的真实性,直接以镜头语言让观众亲身体会。在影片末尾姥爷的棺材消失在渐渐远去的公路上,以长镜头的方式最终形成主人公眼里的点,无须演员嘶声力竭的呐喊便能让到主人公内心感受与消失的棺材连接成痛。在空镜头中的使用中,交待了故事环境的同时,导演巧妙的完成了转场。蒋小兰由火车轨道上行走的全景转向火车向前行驶将其遮掩在蒸汽中,此时空镜头的出现悄悄地完成时空转移,再次出现在荧幕上的已是长大后的她。不仅仅是火车片段,还有天空中云的变化,空镜头加降格的运用,都暗示时间流逝因此完成转场。镜头的丰富化拉伸了影片的视觉感受,同时拉伸了时空,这些均是小兰与爷爷一点一滴相处的时间。

在导演的镜头如“万花筒”般奇幻美妙时观众能体会到蒋小兰童年的记忆与感受。而在意象上的使用,同用是本片的精华,它们都寄托着蒋小兰思想感情。

兰花在影评中是生命的象征,它不仅仅象征蒋小兰的出生及对父母的寄托,也表现了姥爷对兰花的精神慰藉。导演多次对兰花的特写传递出生命旺盛到衰老而死的结局。不仅兰花具有代表意义,影片中蒋小兰经常打着的一把伞,同样在导演的使用中有了特殊含义。道具恰当的使用为影片增加了叙事效果。雨伞是蒋小兰无论何时何地,凡是在室外场景独自一人时都会撑着伞,这把雨伞就像是她的保护壳,代表姥爷陪伴自己。而当姥爷去世时,小兰选择了雨衣,这似乎代表着姥爷不能予以她更多的保护,只有自身的外表嵌上保护壳使自己具有安全感。象征保护壳的不仅有雨伞,还有小兰经常藏身的衣柜等都是自己寻找安全感的地方。不仅是以上道具的使用有特殊含义,还有戒尺,洋娃娃,以及交代故事时代背景的毛泽东画像等都具有其相应作用。

《我们天上见》中作为导演蒋雯丽首部作品有许多优点值得借鉴,不仅仅是镜头语言、道具的使用,还有光线处理与色彩音乐等方面都是优秀的。

在蒋小兰与姥爷的生活中全是她记忆里的童年,影片在蒋小兰的叙述回忆中结束,导演用电影情感以胶卷的形式将此份温情收录。

文章作者:陈洁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