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血泪猩红
【影评】浅析金基德电影《圣殇》人物心理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11-27      

人性中总有缺失的一面,但人终究是人,即便黑暗,但黑暗的后面便是阳光。往往一个极端的人,都会有两个极端的表现,只是其中之一隐匿在无形中等待着被唤醒罢了。冷漠无情的背后极度渴望被爱的心理,而这种极端是不能够共存下去的,它们的相遇只会带来撕裂般的痛苦与挣扎,最后在内心的极度扭曲中走向毁灭。这样的毁灭也许是一种灵魂的解脱与救赎,不在游走于心理的灰色地带,就像影片中所说-----“哈利路亚直到永远”。岗作如此,母亲亦如此。

影片以缓慢的叙事节奏讲述了一对母子失散三十年后重新相认,最终因为儿子罪孽深重,母子二人先后以死赎罪,完成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这是一场救赎,也是一场残忍而挣扎的复仇。母亲精心策划了一场虐心的复仇,同时也在不停地拷问着自己的良心。惩罚一个人最疼痛的方式便是让他感受温暖,然后使其突然从温暖中剥离出来。就像抽干了血,就像一瞬间化成了灰烬。岗作深深的体味到了其中的剧痛。这样一位从小便是孤儿,替老板收高利贷的无情打手,也许感受不到人间的冷暖,却又极度渴望得到温暖。生活在杂乱不堪带着血腥气味的房间,吃着水煮后撒盐的鸡肉。岗作的生活让人窒息,也让他自己窒息。其实对于他自身而言,心中终究是有阳光的,但这种阳光只存在于梦中,一旦它真的洒到身上,温暖的同时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再不会适应这种温暖,只会因为体会到了从未体验过的东西而愈发的病态下去。可他命中的阳光却偏偏来了。来的突然,来的强烈,来的让他迷离。至于后面岗作为什么没有对眼前的母亲产生任何的怀疑,是因为对于爱,对于母爱,他依然停留在一种孩子的状态。天真,又让人怜悯。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十字架和“哈利路亚直到永远”的字符,使其无形中带有隐约的宗教色彩,同时暗示了岗作最终会得到救赎的结局。整部影片中,观众对于岗作这个角色更多的是怜悯而不是憎恨。一个从小便是孤儿,独自生活三十年的人,本就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他却表现出了让人颤抖的恐怖和强势。收高利贷的过程中,手段的极其残忍,没有一丝感情,足以让每位观众攥紧拳头冒出冷汗。就连他的老板也说他是个魔鬼。岗作大可不必这样极端的去“工作”,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可以说生存对他来讲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极度压抑状态下情绪的宣泄。岗作知道爱是什么,可他没有办法去拥有,所以在收贷的时候总是残忍至极,用一种近似于报复的手段来惩罚那些有温情呵护的人,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心理上的病态直接导致了行为上的变态,他内心极端的黑暗,恐惧和压抑也在收贷的过程中暴露无遗。

岗作是个矛盾的人,母亲也是。这位为了复仇而假装母亲的女人,同样活在仇恨和良心的拷问中。影片中有一段时间,似乎观众也会认为,他们真切的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母子。她为“儿子”收拾房间,为他做饭,和他一起吃饭逛街,甚至为了他在大街上打陌生人的耳光。这一幕她的心理是及其复杂的。一方面,母亲想获得眼前儿子的充分信任从而使自己复仇的计划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她也在那一瞬间模糊的以为,岗作真的是他的儿子。母爱和怜悯使得她将手挥向路边的陌生人。她为岗作这几十年来的生活感到心疼,同时又忘不了他是逼死自己亲生儿子的凶手。以至于后来她在自杀的时候哭着说”可是岗作也很可怜啊“。正因为母亲懂得什么是爱,所以她深切的感受到了岗作的痛苦和压抑。有一瞬间她是想放过可怜的岗作,可审判终于还是来了,她逃不过自己的心,逃不过对亲生儿子的深爱,她的死,也让岗作走向了对自己的救赎。矛盾时时刻刻撕裂着两个人的心,挣扎在命运的牢笼中,终于在最后走向了真正的光明中去。

岗作强大的外表下,内心已经支离破碎,他害怕失去,过分的渴望温暖,于是,爱就像魔鬼一样在吞噬着他。面对突然出现的母亲,他异常的排斥,他打她耳光,割下自己身上的肉让她吃掉,电话中一遍遍的质问。岗作的反应如此的强烈,就是因为缺失了三十年的爱在那一瞬间涌动出来,强大的冲击得他不知所措。表面上他不愿意去相信眼前的女人便是自己的母亲,而内心又希望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母亲。这种感觉如此的强烈,几乎没有人能完全的体会到那种似乎心脏要迸出胸腔的感觉。他太渴望得到母亲一点点的爱,所以,这种病态的表现才会来的那么彻底。因为渴望温暖让岗作很快便相信了这个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出现让岗作内心的两个极端逐渐的开始矛盾,而感情的出现扰乱了他的内心,也彻底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影片中,岗作在出门收贷前站在门外看了一眼房里的母亲,这是他心理发生变化的第一个直接表现,爱开始萌芽,同时死亡的种子也开始萌发。收贷时他没有了以前的残忍,他开始理解那些人的难处,他开始同情他们,放过他们。可这些人最终还是没有接受他的怜悯,反而让他愈发的感到自己早已罪孽深重。

“钱是一切的开始,也是结束。爱情、名誉、暴力、愤怒、憎恨、嫉妒、复仇、死亡。“这就是关于钱的一切。影片中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钱,钱是所有惨剧发生的导火索。这也是金基德导演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一点。这是一个因为钱而衍生出来的悲剧,它毁灭了无数家庭,毁灭了母亲,也毁灭了岗作。导演在影片中挖掘出了钱最黑暗的一面。岗作自始至终与钱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却又与其脱不了关系。他听到了母亲口中因为钱而产生的复仇,内心极度的不安,他叮嘱母亲不要给任何人开门,并且再也不做收贷的工作。可复仇还是来了,一次次的威胁,一次次的恐惧。可怜的岗作不知道,最大的复仇就在自己的身边。他说“自己很不安,感觉母亲会消失,要是这样的话自己一定活不下去”。这时候他已经是一种极度脆弱的状态。再也不能失去,再也经不起一点的波澜。母亲失踪后,他发疯一般的寻找,一路上看到被自己伤害过的人的生活现状更让他有深深的负罪感,所有的感情在一瞬间的爆发,让这些负罪感无形中膨胀了百倍。其实在这时候,岗作就已经走到了濒死的边缘。他在母亲亲生儿子死去的黑屋子里默默流泪,跪在地上哭着喊“对不起,拜托放过我妈妈”,后来又默默穿上了母亲为他亲生儿子织的毛衣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穿上本不属于他的毛衣,说明岗作在心里还是依然认定了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他还是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他更不愿让迟到三十年的亲情再一次离开他。毛衣承载的已然是生命的重量。这是一个可怜的人,一开始身世的悲剧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漫长的公路上,小货车下划出一条血红,眼泪一般绵延到那条看不到的尽头。血泪猩红,是他深深的忏悔,血泪猩红,是他自我的救赎。岗作一直在哭泣,他哭出的是三十年来的孤独,是没有一点温情的酸楚。血泪猩红,救赎的呐喊回响在天空。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