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匿迹的金鱼男孩
【影评】读《麦田的守望者》有感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4-12-02      

霍尔顿的思维最终没有脱离50年代中产阶级的主流,即使他是所谓“垮掉的一代”,也逃不开这个宿命。他叛逆是基于富足的现实生活,他堕落是因为到处都存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行事规矩”的伪君子,但他自己又何尝没有沾染这样的鄙习。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他不成熟。他所谓的叛逆是追寻一个真善的环境。和修女相处时表现得知书达礼,和司机相处时表现出对漂泊的野鸭的关心。和同学的母亲相处时,虽然略带嘲讽地描述同学的学校生活,但总归没有破坏那个善良却盲目的母亲心中完美儿子的形象。和最爱的妹妹在一起时,这个少年心境平和,不带脏话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奔向悬崖的下一代。

人之初,性本善。霍尔顿也渴望着有爱有希望的生活,没有讥讽,没有虚伪,那是一个金鱼的世界——纯净而美好。仅有他自己,在一个干净的世界,守望希望。他有一条不愿让别人看的鱼,住在心中,叫做最初的美好。

麦田里刮起的悲愤的风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的读后感里永远都不缺这一段描写,我极力想避免,但仍是不能免于俗套。也许人人都觉得这个理想幼稚可笑,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提出的那样——救救孩子。然而在幼稚的外表下,那是霍尔顿还未完全堕落的心。他深知自己这一代人的可悲之处,自己已在悬崖边岌岌可危,那么就做一个守望者来阻止更多的孩子,像是还未枯黄便已调零的树叶一样坠下悬崖,不轻不重的落下去,不为人知。

有梦想但不一定能够实现,承诺过却不一定会兑现。“对着粗俗的人我也假装粗俗。”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他渐渐对这个令他失望的社会妥协了。我们活着的基础是那么薄弱,我们为什么还每天兴致勃勃的活着?就这样一个人出生一个人奔赴死亡,这个过程清晰到令人畏惧,冷酷到被人排斥,又渺小到来不及痛彻心扉,就已经忘记了悲伤的起因。霍尔顿的妥协会提醒很多年轻人以及一些渐渐不再年轻的人,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之中,都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且一定要拼命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

在霍尔顿渐渐麻木的胸腔里,一定有种凉薄的悲伤愤愤地在挣扎,是自责,是嘲讽。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糟糕透顶与淳朴敏感善良的矛盾统一体。就仿佛是两个迥异的个体奇妙的组合在一起:一个是伪成熟的粗俗青年,另一个是敏感而痛苦的男孩。徘徊堕落与救赎之间,犹豫于痛苦与靡乐之间。他不是约伯,没有那虔诚而执着的心,却有着被撒旦蛊惑的上帝来考验他。毫无疑问,他的结局只能是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正是霍尔顿甚至于五十年代青年的悲剧所在。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