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高原上生命的赞歌
【影评】浅析纪录片《再说长江之生命的高原》
来源单位:电视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4-12-01      

冰川融化的水清澈纯美,成群迁徙的藏羚羊更是一道流动的风景,高寒地带的绿林则见证了生命的奇迹。纪录片《再说长江之生命的高原》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出长江源头所有精彩的生命律动。青藏高原,不再是山麓的高度,更是人类仰视生命的海拔。

一、主题分析:仰视生命的高度

编导仰视生命的高度表现在呵护生命、敬仰英雄从而回归文明上。影片讲述1996年公路为羊的通行特别设立红绿灯,镜头中的羊不断试探与等待,司机也在等待羊儿过路,编导借此表现了人们对生物的呵护,因为青藏的公路客流量本小,也无人监督,司机们这种自觉停车等候便是呵护生命最好的佐证。在呵护生命的过程中,不少人们为此献身,片中首先追忆第一个献身的英雄索南达杰,再刻画了反盗猎局 局长才嘎的坚持,编导在赞许这些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时,也暗示着呵护和保卫生命的过程需坚持不懈。正是由于人们都去仰视生命使得高原的生态保护有了效果。片中,反盗猎后的藏羚羊平安地产子继而健康地奔跑在草原上,画外音说出藏羚羊的数量恢复良好,青藏的水质更加清澈,岸边也长满了绿林,编导拍摄这些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自省和自觉,文明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这使得生命的高度得以保持而不至于破坏。

二、结构分析:丈量时空的魅力

编导用横、竖两把“尺子”来丈量时空。首先,沿着长江的发源地开始横量,地图定格在三江源,编导便对其历史进行叙述并引申至藏羚羊种群,接着来到了沱沱河,编导对铁路大桥与公路的修建进行介绍,再一直延伸到玉树,这种叙事脉络与长江的走向基本吻合,可以说编导这把横尺运用得当。编导借竖尺谈古论今,在谈到玉树时,飙到追根溯源讲述了1300年文成公主带来农耕文明从而有了文成公主庙,继而讲述活佛植树的历史缘由,编导如此叙述使观众对长江文明有了具体而深切的感知,这种由点及面的创作原则是一把丈量时空的竖尺。从影片的形式上看,编导者的结构意识十分明确,开场五体投地的信徒与片末70岁老人宗西每年刻108块玛尼石寄托美好祝福相呼应,从而突出对生命虔诚祈祷是人们对生命仰视的主题。编导采用的这些手法使影片涉及内容广我而不至于乱,使得时空的魅力尽展出来。

三、艺术分析:唱响深情地颂歌

片中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独具特色。小羊诞生时伴着舒缓而柔情的音乐,这无疑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当表现高原上的野生动物时,画面中出现奔跑的马群与振翅飞翔的你去鸟群,同时伴有欢快且节奏明朗的铃声,这一镜头把生物的动感与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片尾拍摄老人放于水中的玛尼石,在人们不懂为何时,便想起来解说词:“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流向长江入海的地方,”这种诗意盎然的画面与声情并茂的解说形成完美的艺术效果。这曲“颂歌”除了旋律优美外,其“歌词”也具体生动,编导为表现藏羚羊的数目得到恢复,“歌词”中运用100万只到1万只再恢复到5万只的对比表述,使观众对抽象而模糊的说辞有了感性的认识,言简意赅。所以说,编导谱写的颂歌恰当而深情。

关于生命与高原的故事是曲折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编导总是给我们深情地描述这些故事的悲怆、忧伤与惊喜,而故事本身早已融入了高原,融入了岁月,融入了长江。这也许正是长江源头所独有的生命与文明意蕴—深沉而厚重。编导旨在以生命的名义去唤醒人类的集体责任意识,呵护脆弱的生态其实就是呵护我们自己。

文章作者:罗雅玲 编辑者:黄田心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