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姑嫂饼:从乌镇来,进传媒去
来源单位: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3-12-18      

  “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闻名。” 这是茅盾笔下的姑嫂饼。

  关于姑嫂饼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乌镇有一家家庭作坊,专门做一种小酥饼,味道很好,有一种甜丝丝的香味,生意自然是好。但是,这家人家有个规矩,就是做酥饼的技术传媳不传女。这家的小姑就不服气,有一天深夜,偷偷地往嫂嫂做小酥饼的配料里撤了一把盐,--仿佛撤下了心中的一口恶气!奇怪的是,第二天的小酥饼竟然出奇地好吃,它既不是甜的,也不是咸的,它是椒盐的。嫂嫂当然也尝了椒盐小酥饼,同时尝到了小姑子心里的委曲。于是,嫂嫂将小酥饼改名叫姑嫂饼,说是姑嫂二人合力创制而成。从此,乌镇姑嫂饼就出了名。

   12月10日下午,由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图书馆、文化创意学院共同承办的“青春圆梦﹒我是高手”活动,把姑嫂饼这一来自水乡的江南小吃,带进了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校园。

   从全国各地汇聚桐乡的同学们,很多都已久仰姑嫂饼的大名,却很少有真正品尝过,更不用说零距离接触并参与生产过程了。随着糕点师傅拿出姑嫂饼原料,摆放好所用模具,同学们都不住低声私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还不等同学们细细观察模具的精巧,糕点师傅便迅速地将姑嫂饼粉渣堆在操作台上,双手取一模具,反扣于粉末堆上,用力按压,并反复在粉末堆上搓摩多次,然后左手持模具一段,右手持一刮片,自下往上迅速而平稳地刮去模具外多余部分。随后,师傅迅速用一木棒敲击模具,左右各三下,未等同学们从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中反映过来,糕点师已经迅速地将模具倒扣于托盘上。之间齐齐一排浅灰色小棋子印刻着精致四叶花纹,稳稳妥妥出现于我们的视线中,引起四周一阵惊叹。



   这精巧的小饼着实可人,同学们不由地伸手取来,托于掌心仔细观赏,置于舌尖细细品尝,果然是带着丝丝甜糯,又有恰到好处的咸味,酥松爽口,入口即溶。于是立刻有同学向师傅请教制作的诀窍,拿起模具准备亲自上阵。

   这几百年来的手艺,看似简单,却大有奥妙,初次上场的同学们,难免把握不准。同学们学着师傅的手法和模样开始制作,却动作生疏僵硬,第一批成品出现于托盘上,花色不清,形状也坑坑洼洼,还没拿起来就有碎成了渣末,全然没有师傅手下那别具风韵的模样。于是师傅耐心地一一指导“压的时候可要压紧了,不然会松开”、“别从上往下刮,要这样,从下往上”、“倒之前要敲两下,这样容易脱模”……师傅一边指导一边手里也没闲着,每十几秒一脱模,批量生产姑嫂饼,共同学们一饱江南口福,而同学们也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之下,渐入佳境,速度快了,手法熟了,做出的成品也渐渐有了样子。

   通过师傅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姑嫂饼的制作其实还要再复杂许多,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等白面粉经文火烘焙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制作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姑嫂饼粉渣,最后才是这一步的压制,这一过程被称为 “冷粉酥性操作工艺”。师傅告诉我们,目前姑嫂饼的市场行情还比较乐观,来乌镇的游客几乎都会购买姑嫂饼,许多游客品尝之后都对其赞美有加。像我们现在制作的这一种姑嫂饼,市场售价大概20元一斤。

   在师傅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桌上一堆粉末渣渐渐变成一排排整整齐齐,花色细腻,玲珑可爱的姑嫂饼。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都十分欣喜,互相比较,分别品尝,其乐融融,趣味盎然。



   愉快的时光很快便过去了,回去的路上,同学们人手提着一袋自制的姑嫂饼,一路欢乐不减。这一次的活动不仅让姑嫂饼这一桐乡特产走进校园,向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小吃文化,更让同学们亲身参与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增进了同学们对江南文化的感情,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校园周边的民风民俗。“青春圆梦﹒我是高手”活动也将不断丰富内容,继续充实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