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文学院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意写作”主题讲座
来源单位: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3-09-20      

9月15日,文学院举行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意写作”的讲座,浙传驻校知名作家周洁茹,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戴瑶琴现场进行对谈。两位老师分别围绕自己的创作经历与现实小说文本分析来讲解如何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为个人的文学创作搭建框架,赋能先锋,感召时代群众。

淬炼史实资料 聚焦故事落点

戴瑶琴教授在解构文本之前,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量庞大的既定事实,于是提出结合传统文化写作的基本建议:找到一处落脚点,使其成为整个故事的源起核心。戴教授通过对陈河的《甲骨时光》这一本小说剖根析源,来解说故事内容的创作灵感、整体框架的架构方法和文化素材的利用途径。

作者陈河在河南博物馆浏览过程中,对在新郑出土的春秋青铜器背后的殷商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此认识到李济先生与其对田野考古做出的巨大贡献,之后作者持续深耕,阅读李济所著的《安阳》,了解了以殷墟发掘为中心一系列出产文物的系统研究。不仅如此,作者持续深挖李济先生的生平经历,还收获了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的繁多历史考据,这又为其创作思路贡献了灵感。于是乎,陈河最终决定将小说落脚点锚准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结合一系列史诗资料,擘画了一幅有关殷商历史的瑰丽画卷。

结构巧妙聚势 剧情渗透呼应

一般来说,一本浓缩了千年前杳远史诗的严肃文学,会包含过多的历史事件,让读者心生倦怠,然而陈河巧妙平衡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让《甲骨时光》成为一本脍炙人口的畅销热作。根据戴教授的解读,作者在叙写作品时,借鉴了西方类型小说的写作思路,用“探秘与解密”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借以两条时空线索并驾齐驱的故事构建方式,让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埋设和民国时期甲骨学家解密相互呼应。而山西遗迹中的壁画,成为了两股时空力量的对接。在这样清晰的结构之下,人物设定也参照历史原型进行了改编,主人公杨鸣条以董作宾先生为原型,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时写作著书为大众揭开千年前的秘辛。

厚植传统文化 掌舵创新主题

谈起结合传统的写作,它绝非是被框定在既定文化事件与历史脉络之中的死物,创作者理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切入不同时代聚焦的母题,方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周洁茹老师分享了自己数十年前根据一处位于家乡常州的遗迹“淹城”来写作小说的真实经历,提供了改编的一种范式。

图片周老师说,自她小时淹城就已经成为了学校实践拜访的一处遗址,淹城周围共环绕三处山墩,但是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真正来历。当地的居民口口相传,这三处山墩是当时公主的埋葬地,但一切都没有史实考据。周老师用淹城作为故事发展的核心地点,查阅历史资料,获得些许蛛丝马迹,凭借自我梳理与想象建构,讲述了淹国公主至百姓全城惨遭屠戮的悲史。内容上超脱时空,在千百年后,利用一位失意抑郁女教师对爱情和命运的反抗无能与淹城公主相互对照,来叙述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构建文化桥梁 骄傲面向国际

另外,周老师和戴教授都一致对刘宇昆作者表达喜爱。以其被网飞动画化的小说《狩猎愉快》为例,其中借用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中的捉妖师与妖的故事为主基调,讲述了本为对立的两方在科技进程发展下互相扶持互相救赎的故事。

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另辟蹊径,故事发展千回百转,每个转折都不落俗套,给熟稔中国传统剧情的中国人一个惊喜,也给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一次震撼。这篇关于反叛与重塑的章节,在中国文化中强有力地注入了西方朋克元素,实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贯通。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佶屈聱牙的老派元素,它与西方文化亦能结合出不同的光彩。

在最后,两位老师悉心提供了写作建议,在刚开始时,可以对经典作品进行仿写,也可以用既有的故事实现二创。最重要是需要扎根现实生活,下沉历史文明,把握传统文化,贯通创新意识,不断练习与写作,方能孵化出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故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