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学党史 庆华诞 启新程】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师生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上思政课
来源单位: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1-05-08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毛主席来杭州起草宪法的路途中所说的这句话,如今被镌刻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序厅的墙壁上;在这行字的下面,是一尊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威严而慈爱,仿佛在阅读着手中的书卷,又仿佛在凝视着我们年轻的面庞。

近日,国际传播学院党支部党员田方老师的《演讲与实训》课程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团员青年们探访载入史册的红色印记,重温我国制宪奠基的光辉历程。

师生们认真聆听馆内讲解,毛主席当年起草宪法时的办公场景被细致地一一复原: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瓷杯、毛主席爱用的6B铅笔、当年各个代表翻阅参考的他国宪法文本......置身于其间,同学们仿佛回到了六十七年前,与革命先辈们一起,纸笔间勾画着中华的未来。

陈列馆内主席当年穿着的衣物,用麻绳做腰带的睡衣、粗布的毛巾,在今天的视角下,很难相信这是一国首脑的“家当”。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主席的一番话:“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迎难而上。”

田方老师告诉同学们:主席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午餐”在晚上,“晚餐”则在凌晨;喝茶的时候,往往连茶叶也要吃掉。他和工作人员说:“茶叶也是极有营养的,不应当被浪费”。同学们感触颇深: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自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的全文后的两个月,全国共有1.5亿多人参与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又提出了110多万条修改或者补充意见。这些讨论中提出的意见,都由各地党政领导部门及时上报中央,作为正式宪法的参考。而在主席对于宪法草案条文的批示中,也大多使用的是“此条尚可”、“值得商榷”等等充满民主意味的用语。这些事实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是由全民参与的、代表着全民族利益的真正民主的宪法。最终,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会上被庄严全票通过,成为了社会主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毛主席来杭州要做的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

结束了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学习,师生们一起回到了纪念馆的序厅。在这里,田方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我国的宪法精神更加深远地在世界范围传播?”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同学认为,要依靠文化强国,将蕴含着宪法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推向全世界;还有同学认为,在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之前,中国人必须先了解自己,要加强国内对宪法精神的宣传和学习,让根本大法真正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当走出这幢充满历史气息的青灰色小楼,心中的汹涌久久未平,孟夏西湖的绿色扑面而来,是湖边的老树和新绿的生机勃勃,也是无数香橼叶、柳叶和莲叶的欣欣向荣。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