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的六幕音诗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在中国美术学院剧场震撼上演。该剧作为杭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和余杭区文艺基金重点资助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与饱含深情的舞台表现,生动再现了一段关于信仰坚守、文化守护与文明传承的感人篇章。
杭州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许明,余杭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阮文静,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傅巧玲,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陈洁,我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孙保胜,浙江省纪委原常务副书记杨晓光,省总工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戴震华,话剧总策划、浙江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杨立平,杭州市政协原办公厅主任、一级巡视员郭初民,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荣兴,拱墅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忠诚,余杭区政协副主席傅丽华,余杭区政协副主席、良渚街道党工委书记斯建刚,余杭区政协副主席张瑾,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原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国家一级导演、本剧戏剧指导许继锋,国家一级作曲家、本剧音乐监制、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翁持更,浙江电影家协会顾问、影视评论家张子帆,浙江大学、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出版集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杨立平在致辞中讲述了排演这部话剧的初心,一是回答,回答当年发现良渚的非凡价值;二是对话,向当代青年传递文明的价值,理解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三是传承,让千千万万个“施昕更”成为中华文明的守望者、守护人,要以一部话剧的微小力量,为良渚的文明之光增光添彩。
斯建刚介绍了良渚街道推出施昕更纪念馆及六幕音诗话剧“一馆一剧”两张文化金名片,表示要将施昕更视为一种探索精神、工作方法与人生价值。
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戚鸿峰表示,施昕更与当代青年虽隔着时光遥望,却因五千年中华文明而紧密相连,希望当代青年要共同作答“施昕更之问”。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施昕更先生嫡孙施时英及其家人也来到现场,共同感受这份情感与记忆的传承。不少良渚当地群众自发报名观演,满怀敬意地倾听这位“良渚文化发现人”的动人故事。
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共分《生生不息的文明》《生机勃勃的中国》《生灵涂炭的危机》《生知安行的追溯》《生命不止的守护》《生死两界的重逢》等六幕,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时代大背景,用“音诗话剧”这种新颖的演出形式,在折叠的多空间舞台上把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想象空间与真实空间的故事交织,通过讲述良渚第一发现人施昕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掘”与“护稿”的感人故事,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浓缩于舞台之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给观众带来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剧中,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良渚文明从远古缓缓走来,那片郁郁葱葱的土地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更映照出当代中国人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定信念与使命担当。
据了解,在二次创排过程中,导演组与演员团队密切配合,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一个细节。该剧的舞台设计巧妙融合历史场景与现代叙事,通过灯光和投影技术的巧妙运用,将良渚的考古发掘过程与黑陶片的历史画卷生动呈现。舞台上,施昕更在抗战烽火中守护文稿的动人场景,与古老文明复苏的震撼瞬间交织,营造出强烈的心灵震撼。
《施昕更:良渚1937》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深刻宣示。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到良渚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象征与精神图腾。
导演、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张晓燕老师表示,这部剧更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通过施昕更的故事,让年轻人真正理解了发掘、守护文明的价值。从这部剧中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蜕变。
施昕更扮演者、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李佳城表示,从大一接触施昕更的微缩版话剧,到如今搬上苕溪大剧院和高校舞台,施昕更这个角色在我的心中更加鲜活。5000良渚看中国,施昕更的一铲、一锤、一梦,让中华五千年文脉得以庚续,也使施昕更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
施昕更妻子扮演者、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秦伊依表示,每次走上舞台,我仿佛成了傅爱乐,与良渚的灵魂对话,亲历着施昕更与良渚的故事。这场演出是对历史敬意与角色共情的完美交织,我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不仅是对角色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和她承载的文明的敬意。
“只要良渚在,我们就在,文明就在,中华就在。” 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感人的舞台表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触摸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动。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党课,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文明传承的坚定信念。让我们以这部话剧为契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光辉未来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