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媒要闻 > 新闻详情
【专访金校徽杰出校友奖得主】秦畅:新闻从未变冷,新闻是恒温的
来源单位:社会合作处       发布时间:2014-10-10      

       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广播电视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中国新闻作品一等奖获奖者、上海广播电视首届名主持人、2010年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与这些属于她的光芒四射的荣耀称谓比起来,优雅、知性、智慧、亲切,生活中的秦畅总是带给人更丰富的感受。9月25号下午,刚刚结束工作的秦畅轻车简从一路由上海赶到桐乡校区参加了2014届新生迎新晚会暨金校徽颁奖典礼。

       二十二年前,怀揣着上海教委的一纸特招令,她离开浙广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自此开始了自己的主播生涯;二十二年后,头顶诸多璀璨耀眼的光环,她重回浙传站上金校徽颁奖典礼的舞台,接受了母校授予的荣耀。二十二年对于秦畅而言,改变的是青春韶华笑语容颜,而不变的则是对新闻的热爱和对母校的眷恋。

喜欢这个人,才能信任她的话

       “舟山东路曾经留下过我们许多的欢声笑语,虽然当时只在校园里呆了一年半时间,但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那一年,91播的秦畅刚刚走出浙广的校门,作为当时的紧缺人才顺利拿到了上海教委的特招令进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一群名牌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中,这个另类的大专生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当初并未觉得有多大压力,只是单纯对未来怀有着无限的憧憬。”六年后,秦畅接手主持了上海新闻广播类节目中的重头戏——《市民与社会》。这档创办于1992年的新闻谈话类节目因曾对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进行过专访而名噪上海滩。

       她开始读历史书,学上海话,熟悉上海地图,与各种人聊天,每天做大量的积累,研究这座城市,研究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听众曾在热线中说过的一句话:“你不了解上海民众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你觉得你听懂了他们讲话,其实你根本没听懂。”当多年后已经蜕变成为了这档节目一个醒目的符号时,秦畅坦言,“只有真正了解了上海人的市井生活,贴心贴肺的理解他们的诉求和心声,才能实现一个主持人应有的存在价值。不是只按照台本进行机械的串联,而要发掘每件事情背后所蕴含的社情民意。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人性感知人心,真正体味那些每天与我同行的人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考虑什么,打开自己的同时也打开了听众接纳的心。”喜欢这个人,才能信任她的话,而从了解到理解是一段很长的距离。

柔肩担道义,丹心恤民情

       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众多的波段中,《市民与社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是一档敢于碰硬问题真问题的节目。令秦畅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发生在2006年,当年上海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小学二期教改,随后节目组收到了一封听众来信。信中反映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写作业到很晚,根本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焦虑的情绪让家长对自身的教育方式甚至孩子的智商产生了怀疑。秦畅敏锐的察觉到这并不是一件个案,于是她将这个话题引入到了节目中,当天的广播热线随即被听众打爆,无一例外都是同样的情形。秦畅抓住这个话题深挖,连续四期进行深度报道,最后请来上海市教委领导同时也是二期课改的负责人坐进了直播间,直接促成了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现场互动,而四期节目中的观点经过分类整合得到一一呈现。第二年,上海市小学语文课本悄然瘦身,篇目减少百分之十,要求识记的生字量也适当削减。同时全市小学一年级教师进行保育培训,实现了从单纯的校内教育到全方位培育的制度转型。而因为秦畅敏锐的新闻直觉和深入的追踪报道,这期节目获得了次年的中国新闻一等奖。

       在担任《市民与社会》主持人的15年间,秦畅邀请过近百位省、部、自治区领导及上海市大部分历任领导到直播室担任嘉宾,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都作为节目话题进行讨论。《市民与社会》就像是一条架设在官与民之间的桥梁,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这座桥梁受益已无法统计。虽然媒体报道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秦畅认为媒体不能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媒体最根本的功能是传播与监督,而所有的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通过制度的调整和机制的完善来实现。作为这座桥梁的守护者,秦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任何竞争都是与这个时代的竞争

       生存还是灭亡?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如今大多数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新媒体即将形成合围之势,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无限压缩,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对于这种情形,投身广播行业22年的秦畅提出了另一种看法: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也是汽车时代,移动人群数量增加的同时在拓宽着广播的收听面,智能终端和各种手机APP的产生也为广播提供了新的载体,技术的发展并非颠覆前人这一种结果,而可能是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必须看到的是,今天的传播方式和影响范围正在持续的扩张,报纸和广播电台终究都只是渠道,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商会从社会大环境中蓬勃生长出来。而无论何种形式,坚持内容为王才是最本质的要求和不二法门,只有内容直指人心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声音传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恒久的价值,也许广播电台最终会消失,但声音的传播永远都在。只要传播在,任何竞争都是与这个时代的竞争。传统媒体的存亡需要通过社会的转型和利益的调整来完成,新媒体的强势崛起让传统媒体人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做出改变和创新,传统媒体也并非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而是要尝试走出一条新路。

向内求索发现自我,向外探知感知世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思想碰撞,价值多元,众声喧哗的时代。经济的飞跃和物质的富足使得部分新闻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新闻行业的恶性竞争,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无不是对新闻从业者道德准则的拷问,而普遍存在的高压低酬现象则加剧了优秀新闻人才的流失。在人才市场趋于饱和,行业竞争力呈现下降的今天,新闻似乎已经越来越冷。面对新时期的年轻的传媒学子,秦畅给出了三个字的建议:“大局观”。

       所谓大局观,就是要突破认识的局限性,广泛打开自己的视野,不被常识所蒙蔽,秉持多元化视角,对事物有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而作为传媒学子,要做到有种有料有味,有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把握当下、抬头望远,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打开自己,就像一个敞开口的瓶子,目前看来有意义无意义的东西都使劲往里装,等毕业后回望这四年的积累,就会明晰自己人生的方向,从不可能处求得可能。与此同时,要在与各种人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同时获得再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要坚信新闻从未变冷,因为新闻是恒温的。真正的新闻人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正义与荣誉千金不换。无知无畏,不徐不疾,内外兼修,上下求索,新时期的传媒人们正跋涉在这条光荣而庄重的路上。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