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六点半,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讲座在教学楼217召开。该讲座由社科部的郝飞教授主讲,他以“被遮蔽的历史”为主题,为同学们讲述了北洋政府时期关于修约与外交的那些事。
为北洋政府洗白
讲座伊始,赫飞先让同学们观看了影片《我的1919》的小段视频,用影像资料为同学们还原了北洋政府时期外交的真实场景。
“过去受革命史观的影响,我们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太过于苛刻,因为北洋政府是国共两方面共同的敌人。但今天我要讲讲洗白北洋政府的东西。”赫飞从北洋政府的概念入手,纠正了同学们关于其认识的偏差。他表示,学术界习惯将北洋军阀政府称为北京政府,这是相对于南京政府而言的,而‘北洋’则带有贬义的色彩。
接着,赫飞就北洋政府的官员素质向同学们进行讲解:“当我们谈及北洋政府的时候,会想到战乱中一群粗鲁凶残的军阀。其实前期时候,北洋政府的官员都是受过先进西式教育的高级将领和有政治远见的年轻官僚。”他表示,北洋政府积极开办武备学堂,传播最先进的教育,所培养的军人也均接受西式教育。只是后期由于战乱,军人更新换代断层,才让大家形成了对北洋政府的误导。
清末外交的探索
怎么样的条约才是不平等?就这一问题,赫飞与同学们进行了研讨。中国近代签了736个条约,有343个是不平等条约。而这其中,与中国签约的国家有23个。“23个国家,感觉不是很多啊。但想想,这都是大国啊,世界上有几个大国!”赫飞的幽默让同学们大笑起来,瞬间使得全场气氛轻松了许多。
他告诉同学们,在清末,中国政府还没有对修约观念的认识,直到甲午战争后,国内修约观念普及,而精英阶层也开始从外交上寻求机会,尝试通过修约的途径逐步收回中国丧失的权利。
对此,赫飞对‘清末政府三次修约三次尝试’进行了讲解。他指出,三次修约即中英、中西、中俄之间的条约的修改,这是中国外交对主动修约的探索。随后,他以中俄之间《伊犁条约》举例: 外交官曾继哲通过‘重界轻商’的策略,通过关税让利的优惠为条件与俄国交涉谈判,几番争取后夺回了伊犁地区,保证了我国国土完整,可谓是“虎口夺食”。
同时,他也表示北洋政府的外交人员一直由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外交官和外国留学归来的青年人担任,所以在外交上有一定独立性,他们也为中国外交争取到一定的权益。
北洋政府的外交努力
赫飞就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进行了梳理。他指出,其外交成就主要便现在巴黎和会之后。他笑谈道:“大家都知道巴黎合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签条约,但拒签一时爽,之后怎么办呢?”他向同学们揭秘道,中国拒签后并未放弃战胜国的权利,我国外交官经过长期努力与德国和奥地利单方面签订了平等条约,废除了他们之前在华的特权,而《中德条约》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获得的唯一一笔战争赔款。
他表示,巴黎和会使得中国外加官得到了空前锻炼,为北洋政府最后与芬兰、波斯等过签订的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最后,赫飞总结道,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知道如何舍得,职业的外交家知道如何从舍得中博弈,并希望同学们能对北洋政府时期的修约与外交有新的认识。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李梦姣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