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字典说是青年时代壮丽的时光。然何谓壮丽?仅是青年?远在国境之南的一群人用质朴的生活演绎出了青春。有人讲《海角七号》是爱情文艺片,也有人将它是青春励志片,而我认为它讲述的是台湾恒春县一群未及青春、正值青春、以及重返青春的人爱的故事。全篇描绘之真实细腻似乎触手可及,带给人发自肺腑的感动。

·蓝绿色调搭配,海洋性特征显著
在电影中,往往蓝色代表忧郁,绿色代表青涩。电影《孔雀》就是典型范例,运用这两种色调与白色以及其他浅色相搭配,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的青涩故事。然而《海角七号》则不同,影片中,这两种颜色似乎被还原了其更加本真的含义。蓝色的海,绿色的树,这些自然景观的颜色为影片涂染上一层亮丽欢乐的基调。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夏日台南的炎热难耐,海水的凉爽以及阵阵海风中夹带的青草和海水咸咸的味道。而此时的蓝色,更像是在渲染快乐甚至梦幻的青春气息。岛上人民生活的主题似乎都与蓝色有关,导演用一切细节尽力展示了紧邻太平洋的恒春小镇的生活气息,有快乐、有忧伤、有压抑、又有倔强,一切情绪都可以用蓝色表现。不论是蓝色的海,蓝色天,深蓝的夜空,以及浅蓝的马拉桑制服,似乎都从中能嗅到一股海洋的气息,与年轻的朝气。
·节奏张弛有度,文艺与活力并重
影片开始时,一段略带忧伤的日本男声缓慢地读着写给友子的信,期间没有其他声音为伴,似乎每一句情书都可以读到观众心里,裹挟着他人一并感受他的忧伤。节奏之慢足以让所有人沉下心来走进这两段交叠着的动人故事。随后,男主角阿嘉的出场,伴随着一声对台北的咒骂,宣泄出了所有青春的反叛。机车的轰鸣开始了影片快节奏的序幕。动感的旋律配以不断变化的生活场景,每一个画面时长不长,但富有节拍性,使观众能够迅速融入这样朝气蓬勃的小镇中。画面跟拍镜头时而产生晃动,呼应了主人公阿嘉满腹才华却不得施展的躁郁,以及期间穿插的女主人公友子在台湾诸事不顺的烦闷心理。随着故事发展,人物性格和关系逐步明朗,乐团组建受阻,影片节奏又趋于平缓。音乐始终和叙事节奏相协调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逐渐明朗的配乐预示着阿嘉从低谷中走出,重新拿起吉他。乐队因此复活,所有人都开始勇敢面对,逐梦之旅再次开启。全篇大大小小的章节片段都极具呼吸感,不快不慢一张一弛,带给观众极为舒适的视听体验。
·叙事角度深刻,过去与现实呼应
原本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60年前,因为战争,日本老师忍痛抛下心爱的友子回国,60年后,在同样的地点,年轻的友子也将抛下深爱的阿嘉离去,只是这一切还未发生。一个装满信件的邮包正如影片最后出现的彩虹,一端连接着台湾,一端连接着海那头的日本。相爱的人的心不会分离。这或许是对友子与阿嘉未来的预言,又或许是对他们的劝勉,开放式的结局让我们无法知晓两人的结果,但青春里的爱情最可贵的还是那份让人奋不顾身的勇气。故事以过去的回忆开头,中间不断穿插动人忧伤的情书,最终以远去的邮轮结束。画面交叠着两个友子的身影,仿佛爱情不会因时间而消逝,不能拥有,因而爱得更深。导演从未刻意煽情,却巧妙地让观众的思绪永远沉浸在这完整却又似乎没讲完的故事里。

·利用本土情怀,细腻表达爱与梦
《海角七号》以片中信件的地址为题命名,以情书为背景,以幽默的态度,表现了坚持的精神。从情书中,传达出的是日本老师对爱的坚守。国宝级茂伯,为了乐队放弃自己月琴的加入,但最终以看似好笑却执着的方式完成自己上台表演的梦想,这是他对青春的纪念;挚爱音乐的键盘手小女生大大,最终在音乐的感化下接受了主的洗礼,这是她对即将迈入的青春的积淀;还有永远不知疲倦游走在人群中的马拉桑,成功的卖出了米酒,并且还将一直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这是他对青春的礼赞。这些配角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许多温馨与欢笑,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因为他们正是生活中你我他的缩影,替我们表达着对自身挚爱的追求与守护。感动不在跨洋恋,而在所有人勇敢追寻幸福的心。台语,日语,国语不同的出现,不只是使得观众倍感亲切,更是利用语言的载体,表达台湾这样一片具有复杂历史的土地,饱含着的多种本土情怀。
魏德圣导演对《海角七号》这部影片的投入之多是难以想象的,甚至片中的七封情书都是由他亲自执笔。魏德胜用其草根身份谱写了这样一篇伟大的平民史诗,自然影片也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影片将成熟的拍摄技巧融化在感人至深的叙事中,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唤醒了梦想最初的摸样。
文章作者:王琪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