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媒体工程学院开展“科技赋能+人文关怀”专项调研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单位:媒体工程学院

今年3月以来,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数字赋能民政救助”专项调研团队以“科技赋能+人文关怀”模式,先后深入杭州西湖区与钱塘区开展靶向救助专项调研,用数学模型架起政策与民心的桥梁,探索社会救助体系的优化方案,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贴心

调研团队与西湖区民政局及社会组织“心汇西溪”一起,针对低保家庭开展“靶向救助”专项调研。团队成员设计了一份含有38项指标的问卷,主要聚焦三大核心问题:经济补偿方面,量化分析低保金满足度与刚性支出压力;服务类救助方面,梳理居家养老等服务的供需错位;数字治理方面,建立智能设备使用与电子服务接受度的关联模型。

调研情况显示,西湖区依托“幸福云大数据平台”实现救助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救助的同时,通过“浙里办”线上申请通道将低保审核时间缩短50%。例如,某低保户通过手机端提交材料后,系统自动比对民政、人社等多部门数据,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救助金直达账户。团队成员发现,这一实践与重庆“渝悦救助”平台形成互补——后者通过动态监测预警功能,主动发现困难家庭医疗支出异常,实现“政策找人”的精准触达。

在与钱塘区养晴元眼科医院公益配镜专项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针对区域内困境儿童视力健康问题,创新设计了两套差异化的问卷——儿童问卷包含11项指标,涵盖饮食资源、就医保障、心理倾诉等细节;成人问卷包含16项评估维度,围绕非现金救助认知度、儿童专项需求(教育、医疗、心理)及数字化服务使用障碍等多领域展。

此次调研尝试剖析低保救助体系中的家庭关系动态、儿童成长轨迹及健康状况等,力求为社会救助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与前瞻性建议,助力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两场调研均依托“多元大数据挖掘与建模”技术,突破传统救助模式局限。先后借助收支结构模型与服务偏好画像,揭示“经济补偿+服务供给”的协同优化空间;通过儿童心理状态分析与健康医疗数据交叉比对,为公益配镜等专项服务提供决策依据。“线下走访问效+线上模型建言”的双向机制,既保留了面对面沟通的温情触达,又实现了救助资源的科学配置。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