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能杰导演带着他的新作《村小的孩子》来到各地展映,这部纪录片是导演实地跟拍六年的心血,作为片中村子里走出来的孩子,蒋导带着亲身的体验在向外界讲述着这个山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是一个巨大群体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底层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的华丽数据之外,还有一些孩子走在梦想的泥泞道路上。
导演用朴实的镜头展现了湖南新宁一个普通的村子,这里近八九成的中青年人们进城打工,留下年迈的老人与幼小的孩子,这些人有着共同的名字——留守人群。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偏远和中西部山村,这些进城打工的群体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而这些农村劳动力的离开将意味着农田交给了老人,孩子交给了学校,但是他们的教育却得不到保障。大多数的中国农村没有正式的老师和稳定的校舍,这既是基层教育的现实也是悲哀。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不方便的交通阻碍了这里的人走出困窘,也就造成了他们贫困的生活,很难靠知识去改变。由于人数达不到编制要求,村子里的小学也迟迟没有正式老师,当破旧的校舍拆除后,孩子们的学习成为村里人的心事。在村里的实际不符合政策的无奈下,村人动用多方关系建立了一个像样的学校,让那些年龄小的孩子能留在村里上学,但依然没有正式的师资力量与其匹配。相反,代课的老师面对微薄的收入和较差的待遇问题动摇了信念,教师坚守课堂值得尊敬,但他们也需要相应的报酬去维持家庭,无奈下的代课老师也常常更迭着。

在这些留守儿童们看来,学校也许不是他们最想要的,他们在乎的是一个家,一个有爸爸妈妈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意撒娇耍赖,要钱买糖,叫一声“爸爸.妈妈”有人答应。在幼小的孩子面前,亲情比求知要重要几倍,随着年复一年的成长,他们勉强记住了爸妈的模样,熟悉了他们的背影,但却依然抓不住他们的手,在他们的面前说一声“我爱你”。远在他乡的父母无时不在思念着孩子,这是他们的骨肉,是他们的牵挂,但是每次的电话里说的最多的不是照顾自己,而是“好好学习,不要重走他们的覆辙”,这句听上去简单的话语,这里面饱含着爸妈的深情与期望,也许不能被孩子们理解,可却是父母所有的希望和奋斗的动力。
“不要再像我们一样”几乎是这些父母铭记在心的伤痕。这里面包含着他们的自责,没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对家乡教育水平的无奈,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小小的孩子不能自控,而社会也没能给予足够的关怀,让这些孩子的未来充满着变数,就像镜头中村里那条泥泞的路,一条看不到未来的路,挡住了校车,也挡住了孩子们的梦。
文章作者:吕子豪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