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载着一胸抱负,满腔热情来到离家千里的梦想圣地,渴望大学成为我实现目标的摇篮。
2013年12月,我激情渐消,心中茫然一片,就像准备已久的候鸟忽然在起飞前迷失了航向。
一方面我想努力摆脱现状,去汲汲追寻最初,一方面又享受着平庸,不愿去奋斗,就在这双方挣扎不休的时候,我看了钱钟书先生成书于1946年的《围城》。不得不说,茫茫人海,漫漫人生,这样那样的围城如影随形······
《围城》中庞大的社会背景是在日本侵华期间上海沦陷的非常时期。是一部妙语连珠,兼顾悲凉与欢脱氛围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小说以一批海外归来的学子为主题,以懦弱平凡,善良虚荣的知识分子方鸿渐为线索贯穿整篇文章,叙述他归国后遇见的一系列极肮脏又极现实的啼笑皆非的故事。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现实中许多人对于婚姻的看法,这句话取自文章里喜欢过方鸿渐的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段也是形容婚姻的: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其实也就是当代“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比较文艺的说法。这也被大多数人所知晓,也是最能阐释小说题目的精华句。
的确在这里,从狭义上看,围城指的是方鸿渐陷入的爱情、婚姻的怪圈,他不小心闯入苏文纨的爱情围城,却急着想逃离从而进入自己所喜爱的唐晓芙的圈子,得到的不珍惜,得不到的却不放弃。到最后却与“看着不讨厌”其实工于心计的孙嘉柔进了婚姻。这是个可悲的事实,与喜欢的人相濡以沫,与爱的人相忘于江湖。而在苏文纨下嫁矮胖土肥圆的曹元朗时,方鸿渐也满心不舒坦,这完全是人虚荣劣根性的体现。
从广义上看,围城还指方鸿渐在家庭,工作中的矛盾挣扎。为了哄骗家翁购买假文凭归国后却又惴惴不安;为了讨好纯真直率的唐晓芙,隐瞒自己身为鳏夫住在岳丈家的事实之后的忧虑;为了反击同在三闾大学工作的韩学愈的诽谤揭露他购买假文凭的秘密 ;因为校长高松年的不公待遇而只能默默忍受;他带着些许善良,带着些许麻木,带着些许虚荣地玩世不恭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他想挣扎却又无奈,想改变却又不敢改变的中庸性格就注定了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所成。
钱钟书先生在序中写说: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在小说中,这类人指的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留过洋的知识分子。本来那个时期的中国正是需要他们这类人来挺身而出改变现状的,可最终都是碌碌无为。例如文中货真价实的留美博士赵辛楣,他满怀教书育人做政客的梦想,“论教育的广度,是办报来的快;但论教育的深度,却是教育来的快”,后期真当了老师之后,被世故环境所打磨,放出了“下一年绝不再作老师”的狠话。还有在他们几人从上海奔赴三闾大学的路上,一听说内地长沙已沦陷,就立刻惶恐不安随时准备调头回安乐窝,民族危亡,却只会当缩头乌龟。
这不能怪谁,怪只怪都生活在围城里,围城里的贪婪、欲望、卑鄙、虚伪、阴险、自私种种恶瘤浸润了城里的每一个人,这些因素在小说里又都被缩影在三闾大学这个草率决定刚刚成立的国立大学中,校长高松年聘请的讲师甚至是没有经验的方鸿渐,没有师德的李梅亭,没有文凭的韩学愈,我不得不感叹一句:这还是个大学吗?
暂不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内容发人生省,单说钱钟书先生对语言到位犀利的描写就已经让人欲罢不能,生动幽默中又直击人心。文中有一段描写当时开战后的情形:飞机接连光顾,大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风度。幽默中又有文艺范儿。描写赴教的路上桥段恶劣时:没进地狱,已经罚走奈何桥了。描写鸿渐看人时: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你不喜欢他,要惩罚他。作者通过诸如此类的妙语,让这样一个鲜活的小人物,让这样一个看似热闹实则凄凉的小社会跃然纸上。我们读者也似乎是站在墙头,笑看围城里的人一道又一道构筑围住自己的城,人们在里面被利益所困,挣扎、无奈、绝望而又麻木······
再联想到身处陌生环境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陷在了这样一个围城中,自己刚开始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宏伟而远大的目标,最后却因为自己的敢想不敢做而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可同时却心有不甘,一次次地怨恨别人甚至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我们困顿挣扎就也应当懂得担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我们无法冲破围城,只能学会飞翔;我们无法逃离命运,只能宽广地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或许我才能惬意面对生活琐事,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于平凡的世界中活出不平凡的自我,纵然有逃不出的围城,也要有锁不住的人生!
文章的最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束语,但却能从方鸿渐与孙嘉柔不完满的婚姻中窥探到危亡中国像方鸿渐躺在床上一样在残喘着,既有小人物的悲哀,又有大时代的兴衰,值得我们再进一步深思······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