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八旬老教师返校 讲述曾经校园沧桑 寄语未来浙传腾飞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2013-10-24      

  头发花白,却身如绿竹苍劲有力;年岁已高,新闻理想却风雨犹存;回首往事,昔日记忆刻骨铭心;寄语未来,美好希冀祝愿浙传。八旬老教师重返浙传,为我们讲述了浙传曾经的风雨沧桑,新闻事业的生命所在,纸质媒体的日渐衰落,寄语我们珍惜今天,把握自己。

  在浙传35周年校庆西葡园认捐仪式的现场,当校友上台寄语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这位老者依然风骨犹存,在他身上依旧能够看到传媒人的印记——单反相机。这位老人名叫高扶小,今年83岁高龄,是浙传78年第一届新闻班的老师。作为浙传最早的老师,高老师受邀再次来到昔日的讲堂。


曾经几度沧桑 不减新闻热情

  1978,那是十年文革动乱后的第一年。那时的浙广,是在万市山沟的浙江广电的战备台的一栋房子里面,条件十分艰难。当时一共只有80多个学生,10多名老师。由于文革导致文化断层,年轻人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第一届学生在之前都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身份。有进城打工的、下乡务农的、医生、代课教师、任课教师等等,只有一名同学是从学校走出来,来到中专学校学习的。同学们在文革动乱后,却依旧有着浓浓的学习热情。学校晚上9点熄灯,学生都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他们都很优秀,很多同学是能够进入大学的,但却为了保险,报考了中专学校。

  后来,浙广到了勾庄,是在一个发射台,条件依然十分艰苦。由于设备的问题,有很大的辐射,对人的危害非常大。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舟山东路。3年任教期间,由于学校教师资源的极度匮乏,作为新闻学专业的高老师,除了编辑学以外,他教授其他所有的课程,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录音报道、广播电视史,甚至还有技术班的无线电英语。

  在谈及自己在那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辛苦劳累的教学经历时,高老师说他自己没有理论基础,但由于以前做过记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程虽然说可能教的不怎么样,但自己却是将心肺掏出来进行讲学。他不仅教专业知识,更教学生如何做人,也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人。


桃李遍地 坚持实战新闻

  今天到场的校友中,有8位是老师当时第一届的学生。赵依芳就是高老师当时的优秀学生,如今身为“中国电视第一股”——华策影视公司的总经理。老师教授出去的优秀学生还有很多很多。高老师在3年教学后,去了浙江省广电厅总编室工作,兼课两年后便不再任教。高老师也表达了他对学校以及学子的祝福和希冀。这次是高老师第二次来到浙传,是在QQ群里,接到通知和邀请,作为浙广第一届,也是最老的老师,来参加浙广35周年校庆活动。在谈及浙传的今昔时,高老师用了“天壤之别”这个词来形容所有的一切。学校规模扩大,有3万多的学子,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省电视台的很多节目,也是在我们校园进行录制。


新老新闻人 共守“真实”之原则

  高老师看到今天浙传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浙传最早一届的老师,他很骄傲,他也祝愿浙传能越来越好,早日成为浙江传媒大学。在对浙传新闻学学子寄语时,高老师作为老一辈的新闻人,心怀感慨的谈到:真实就是新闻的生命!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社会很复杂,我们要多思考。新闻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要尊重事实,按事实说话。高老师感叹到当今新闻的堕落,炒作、假新闻等,已经失掉了新闻的生命——真实。高老师根据国外调查讲到国外的很多新闻,不是由主持人去播报,而是采用同期声这一方式,以还原事件,尊重事实真相。

  高老师也谈到了新媒体时代下的纸质媒体,他表示纸质媒体已经日渐衰落。这或许也是很多媒体人所担忧的。我们也能够从中体会中,高老师通过纸质媒体的衰落想要告知我们的东西,我们如何做一名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媒人。

  一名历经沧桑的老记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一个和蔼可亲的老校友,作为传媒人,给我们讲述了浙传的风雨沧桑;作为新闻人,寄语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愿高老身体健康。

  

  后记:当采访结束时,我们向老师提出想拍照留念,高老师从自己的身上拿下相机,对我们说自己的相机也要照!老师也许是想留下我们这些刚迈进新闻大门的年轻面庞,也许是想留下我们要把真实当做新闻生命的证据!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